(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夜幕降臨,鄖陽區譚山鎮白龍廟村的百余盞太陽能路燈緩緩吐出光明,鄉親們三五成群走出家門,白龍廟村的夜生活也拉開帷幕。白龍廟廣場上,村民開始跳起了廣場舞,歡快帶勁的節奏讓人忘了一天的辛勞;議事亭里,民樂愛好者吹起了笙簫,悠揚的音符隨著清澈的河水靜靜流淌;籃球場內,十來個小伙子正在揮汗如雨,熱血和肌肉的碰撞讓人酣暢淋漓……好一幅和美鄉村圖!開年來,為破解群眾參與“冷”、支部工作“累”、鄉村治理“難”等基層社會治理難題,白龍廟村搶抓共同締造試點工作機遇,選取三組作為試點灣組,運用共同締造理念推進灣組治理,著力補齊治理短板,干群攜手共同締造人和村美的幸福圖景。
推動組織嵌入,將黨組織的“神經末梢”延伸到群眾家門口。健全“村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群眾”四級組織體系,推動黨的“神經末梢”向群眾延伸覆蓋,健全黨組織引領下群眾參與的灣組治理體系。根據群眾需求,建立“三會一隊”群眾參與平臺,組建環境保護協會、紅白理事會、志愿服務隊,將灣組每名群眾都納入各個組織中,讓每個組織都融入共同締造,進一步激發了群眾參與灣組治理的“主人翁”意識。堅持群眾主體地位,推行灣組村民大會商、“灣組夜話”談、黨員中心戶聯戶走訪問等議事機制,自共同締造活動開展以來,共進行議事協商活動10余次,收集群眾意見29條,凝聚共同參與“最大公約數”。
健全制度協同,將灣組共治理念變成群眾的行動自覺。按照“群眾自議 群眾自定”的原則,由村民反復討論修改完善,在村民大會上書寫并簽字認定,匯總形成村規民約,張貼在村文化墻上,有效凝聚村民共識。依托“積分超市”,根據村民參與義務勞動、巡邏巡查、環境整治、村莊治理等村級事務活動的情況,發放積分超市券,進一步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每月組織環境衛生評比,設立衛生“紅黑榜”;每年開展“道德模范評選”(“好婆婆”“好媳婦”“好丈夫”“好夫妻”“好兒女”“好鄰居”),設立灣組光榮榜,助推形成群眾共治的行動自覺。
堅持群眾認可,將群眾的“心頭事”轉化為“幸福事”。以垃圾處理、污水治理等群眾關心的重點事情為突破點,發動100多名村民積極投工投勞,清理房前屋后垃圾34處,安裝垃圾分類亭2個,清理溝渠5條,美麗宜居逐步呈現;全面推行“支部+合作社+農戶+市場”發展模式,盤活村內現有資源;依托成立的綜合服務公司,著力帶領群眾增收致富,推動發展成果共享,全力以赴惠民生。
(作者:陳虎)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