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創(chuàng)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
(資料圖)
事項
2023年1月,新增社融5.98萬億(前值1.31萬億),新增人民幣貸款4.9萬億(前值1.4萬億)。社融存量同比增長9.4%(前值9.6%),M2同比增長12.6%(前值11.8%),M1同比增長6.7%(前值3.7%)。
主要觀點
金融數據第一問:環(huán)比多增4.7萬億,1月社融算不算開門紅
①社融數據本身存在季節(jié)性。因此社融環(huán)比多增很多情況下源于季節(jié)性擾動,分析社融數據應該以同期視角比較。同期相比,2022年1月社融新增6.18萬億,2023年1月社融新增5.98萬億,1月社融本身并不算開門紅。
②當下社融僅有一個科目同比多增,社融內部修復并不充分。除去企業(yè)貸款以外,社融的其他分項(股票融資,非標融資,政府債券,企業(yè)債券,居民貸款)均呈現同比少增的情況。由此判斷,當下社融的修復本身也不夠全面。
綜上,雖然環(huán)比大幅多增,但主要歸結于季節(jié)性因素。從同比視角和內部結構來看,1月社融并不算“開門紅”。
金融數據第二問:1.4萬億的企業(yè)中長期貸款同比多增是否預示企業(yè)加大融資
①過去六個月,企業(yè)中長期貸款同比持續(xù)為正,加總共多增3.78萬億,是歷史最高值;同比增長89.6%,是2018年以來的最高值。由此推斷企業(yè)貸款融資意愿已經修復。但企業(yè)的融資仍存在兩個結構特性。
②結構特點之一:企業(yè)僅有信貸融資同比多增,如果考慮企業(yè)的綜合融資,仍不算持續(xù)改善。信貸融資只是企業(yè)融資的一部分,事實上企業(yè)的融資還包含債券,非標,股票等多個分項。綜合觀察來看,雖然企業(yè)中長期貸款同比持續(xù)多增,但是企業(yè)綜和融資2022年四季度與2021年基本持平。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月雖然企業(yè)融合融資有改善跡象,未來需觀察這一改善能否持續(xù)。
③結構特點之二:當下民企投資同比為負,反應民企借貸意愿較差。企業(yè)借中長期貸款的目的以投資為主,2022年下半年民企投資增速持續(xù)回落,對應企業(yè)中長期貸款仍以國企加杠桿為主。
綜上,中長期貸款的持續(xù)同比多增可以理解為代表“穩(wěn)增長”政策的公共投資在明顯發(fā)力,未來需要觀察企業(yè)的非貸款融資和民企的融資意愿能否逐步修復。
金融數據第三問:2022年8萬億的存款同比多增如何理解
①結構來看2022年存款增長以定期為主。2022年17.8萬億的居民存款增長中,定期存款增長13.7萬億,活期存款增長4.1萬億。定期存款占存款增長77%。是剔除2014年和2021年以外的歷史最高值。但與2014年和2021年不同的是,2014年和2021年存款較上一年均有下降,2022年則是明顯抬升。
②定期存款大幅多增的背后可能是居民資產配置的更改。居民的資產配置可以簡單分為房地產,股票,證券投資基金,理財,定期存款等五大項。2022年,以70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為代表的房價同比轉負,結束了2016年~2021年的房價持續(xù)抬升;上證綜指回落550點,結束了2019年以來的三年牛市;開放式的公募基金凈值從2020年和2021年30%的年度增長回落至0%;理財則面臨贖回擾動,破凈率明顯抬升。
綜上,居民17.8萬億的存款增長主要體現為定期存款的明顯多增,其背后或反映了2022年房價回落+股票熊市+理財贖回的情境下,居民被迫以定期存款作為資產配置的選項。
風險提示:貨幣政策超預期,穩(wěn)增長政策超預期
報告目錄
報告正文
一、三問金融數據
(一)環(huán)比多增4.7萬億,1月社融算不算開門紅?
①社融數據本身存在季節(jié)性。因此社融環(huán)比多增很多情況下源于季節(jié)性擾動,分析社融數據應該以同期視角比較。同期相比,2022年1月社融新增6.18萬億,2023年1月社融新增5.98萬億,1月社融本身并不算開門紅。
②當下社融僅有一個科目同比多增,社融內部修復并不充分。除去企業(yè)貸款以外,社融的其他分項(股票融資,非標融資,政府債券,企業(yè)債券,居民貸款)均呈現同比少增的情況。由此判斷,當下社融的修復本身也不夠全面。
綜上,雖然環(huán)比大幅多增,但主要歸結于季節(jié)性因素。從同比視角和內部結構來看,1月社融并不算“開門紅”。
(二)1.4萬億的企業(yè)中長期貸款同比多增是否預示企業(yè)開始加大融資?
①過去六個月,企業(yè)中長期貸款同比持續(xù)為正,加總共多增3.78萬億,是歷史最高值;同比增長89.6%,是2018年以來的最高值。由此推斷企業(yè)貸款融資意愿已經修復。但企業(yè)的整體融資仍存在兩個結構特性。
②結構特點之一:企業(yè)僅有信貸融資同比多增,如果考慮企業(yè)的綜合融資,仍不算持續(xù)改善。信貸融資只是企業(yè)融資的一部分,事實上企業(yè)的融資還包含債券,非標,股票等多個分項。綜合觀察來看,雖然企業(yè)中長期貸款同比持續(xù)多增,但是企業(yè)綜和融資2022年四季度與2021年基本持平。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月雖然企業(yè)融合融資有改善跡象,未來需觀察這一改善能否持續(xù)。
③結構特點之二:當下民企投資同比為負,反應民企借貸意愿較差。企業(yè)借中長期貸款的目的以投資為主,2022年下半年民企投資增速持續(xù)回落,對應企業(yè)中長期貸款仍以國企加杠桿為主。
綜上,中長期貸款的持續(xù)同比多增可以理解為表征“穩(wěn)增長”政策的公共投資仍在明顯發(fā)力,未來需要觀察企業(yè)的非貸款融資和民企的融資意愿能否逐步修復。
(三)2022年8萬億的存款同比多增如何理解?
①結構來看2022年存款增長以定期為主。2022年17.8萬億的居民存款增長中,定期存款增長13.7萬億,活期存款增長4.1萬億。定期存款占存款增長77%。是剔除2014年和2021年以外的歷史最高值。但與2014年和2021年不同的是,2014年和2021年存款較上一年均有下降,2022年則是明顯抬升。
②定期存款大幅多增的背后可能是居民資產配置的更改。居民的資產配置可以簡單分為房地產,股票,證券投資基金,理財,定期存款等五大項。2022年,以70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為代表的房價同比轉負,結束了2016年~2021年的房價持續(xù)抬升;上證綜指回落550點,結束了2019年以來的三年牛市;開放式的公募基金凈值從2020年和2021年30%的年度增長回落至0%;理財則面臨贖回擾動,破凈率明顯抬升。
綜上,居民17.8萬億的存款增長主要體現為定期存款的明顯多增,其背后或反映了2022年房價回落%2B股票熊市+理財贖回的情境下,居民被迫以定期存款作為資產配置的選項。
二、1月金融數據點評:企業(yè)貸款的一枝獨秀
(一)信貸:居民信貸仍同比負增
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4.9萬億元,同比多增9227億元。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219.75萬億元,同比增長11.3%,增速比上月末高0.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低0.3個百分點。
細項來看,居民貸款增加2572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341億元,同比少增665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231億元,同比少增5193億元;企(事)業(yè)單位貸款增加4.68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51萬億元,同比多增5000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5萬億元,同比多增14000億元,票據融資減少4127億元,同比多減5915億元。
1月本身居民信貸基數偏高,因此引至居民信貸同比明顯少增。隨著2月居民信貸基數逐步回落,居民信貸對于信貸和整體社融的拖累將逐步減小。
(二)社融:企業(yè)貸款的一枝獨秀
1月新增社融5.9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1959億元,存量同比9.4%,較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
細項數據來看,向實體投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4.93萬億元,同比多增7312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2963億元,同比少增1770億元;委托貸款增加584億元,同比多增156億元;信托貸款減少62億元,同比少減618億元;企業(yè)債券凈融資1486億元,同比少4352億元;政府債券凈融資4140億元,同比少1886億元,非金融企業(yè)境內股票融資964億元,同比少47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央行公告,自2023年1月起,人民銀行將消費金融公司、理財公司和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三類銀行業(yè)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納入金融統(tǒng)計范圍。不過當下這一口徑調整對社融增速的影響相對較小。
(三)存款:居民存款仍相對較高
1月M2同比12.6%,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個和2.8個百分點。M1同比增長6.7%,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3個和8.6個百分點。
1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6.87萬億元,同比多增3.05萬億元。月末人民幣存款余額265.39萬億元,同比增長12.4%,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1個和3.2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住戶存款增加6.2萬億元,同比多增7900億元。非金融企業(yè)存款減少7155億元,同比少減6845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6828億元,同比多增979億元,非銀行業(yè)金融機構存款增加1.01萬億元,同比多增1.19萬億元。
具體內容詳見華創(chuàng)證券研究所2月11 日 發(fā)布的報 告《【華創(chuàng)宏觀】金融數據開年三問——1月金融數據點評》 。
關鍵詞: 華創(chuàng)宏觀 中長期貸款 張瑜(演員)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yè)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fā)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