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上半年資本市場跌宕起伏,部分基金公司巨頭仍然實現逆勢突圍,不僅非貨規模繼續保持正增長,也交出了靚麗的半年度經營成績單。
(資料圖片)
8月3日晚間,中信證券披露旗下控股子公司華夏基金2023年半年度業績快報,截至今年上半年末,華夏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突破1.8萬億大關,創出公司成立以來歷史新高。
同時,華夏基金2023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7.11億元,凈利潤10.7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5%、1.61%。
不過,也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盡管上半年部分基金公司逆勢保持凈利潤增長,但隨著公募基金降費改革落地,基金公司下半年的工作重點還是需要根據市場變化,動態調整產品布局,努力保住規模,同時盡力拓展其他領域的業務,以此平滑主動權益基金降費對基金公司凈利潤的沖擊。
上半年凈賺10.75億元
管理規模創歷史新高
8月3日晚間,中信證券披露華夏基金2023年半年度業績快報,打響了公募基金上半年經營成績單“第一槍”。
中信證券在公告中稱,公司控股子公司華夏基金的股東Mackenzie Financial Corporation持有華夏基金27.8%股權。Mackenzie Financial Corporation之控股母公司IGM Financial Inc.將于近期刊發其2023年第二季度業績,其中將載有華夏基金的主要財務數據。基于信息披露的公平原則,公司對華夏基金2023年半年度主要財務數據進行披露。
截至2023年6月30日,華夏基金總資產171.88億元,總負債49.57億元;2023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7.11億元,凈利潤10.75億元,綜合收益總額人民幣11.08億元。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2.15%、1.61%。
截至2023年6月30日,華夏基金母公司管理資產規模為人民幣18016.65億元,創出歷史新高。
事實上,自2018年以來,華夏基金已經連續5年多時間保持正增長,在上一輪牛市頂峰過后的2016年,華夏基金總規模一度突破萬億大關,不過2017年受固收類產品縮水等影響,華夏基金總規模一度滑至8696.1億元,此后,自2018年起,華夏基金重塑主動、被動投資等業務,2018年總規模止跌回升至8797.23億元,2019年繼續增長至1.03萬億元,時隔3年重返萬億規模之上,2020年——2022年,華夏基金規模繼續實現“三連跳”,從1.46萬億元增長至1.66萬億元,之后躍升至1.72萬億元,今年上半年更是突破1.8萬億大關。
ETF、公募REITs等領域
繼續保持領先優勢
靚麗經營成績單的背后,華夏基金今年上半年非貨規模也保持了逆勢增長的勢頭。
天相投顧數據顯示,截止今年上半年末,華夏基金非貨規模達到8124.96億元,繼續蟬聯行業第二,更為值得注意的是,華夏基金上半年非貨規模增長580.46億元,規模增量位列行業第一。
ETF、養老金、公募REITs、量化等多個細分領域賽道多點開花,是支撐華夏基金規模逆勢增長的最大推動力。
從數據上看,華夏基金非貨ETF上半年末規模達到3254.28億元,相比去年年末大增446.36億元,同時,華夏基金非貨ETF更是已經連續兩個季度站穩3000億規模之上,并在二季度末創出歷史新高。
與同行業橫向比較,華夏基金是唯一一家非貨ETF超過3000億元的基金公司,比行業排名第二的基金公司超出上千億,在這一細分領域繼續保持著絕對領先的地位。
今年上半年,盡管A股市場起伏震蕩,華夏基金旗下科創50ETF依舊逆勢吸金163.65億元,華夏中證動漫游戲ETF規模增長也超過70億元,華夏中證1000ETF、華夏國證半導體芯片ETF、華夏恒生互聯網科技業ETF規模增長也均超過40億元。
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華夏基金在指數基金方面的優勢是其上半年經營數據表現突出的主因。“受A股市場影響,最近一兩年,主動權益基金業績表現不佳,產品發行受到拖累,相比之下,目前指數基金更受市場歡迎,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投資者都將其作為標準化的配置工具,華夏基金也受益于這輪指數基金規模快速增長的行情。”
此外,在個人養老金基金領域,截止上半年末,華夏基金管理了9只個人養老金基金,規模突破9億元,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均位居行業第一。
公募REITs方面,華夏基金布局了6只產品,合計管理規模達到35億元,規模僅次于中金基金。
今年大熱的量化基金領域,華夏基金也有拿得出手的基金經理,孫蒙管理的華夏智勝先鋒上半年憑借優異的業績帶動規模從4億元出頭增長至38.34億元,規模增幅超過8倍。
談及華夏基金在多個細分賽道的領先優勢時,有業內人士認為,華夏基金作為老牌基金公司,無論是市場號召力還是人才儲備都有一定的基礎,此外,作為頭部基金公司,華夏基金在很多新業務也舍得進行前期投入,相比之下,很多腰部的基金公司缺乏資源條件,很難提前布局。
另一位業內人士也認同,在各項業務上資源投入較多,是華夏基金得以保持領先的重要原因之一。
未來發力四大方面創新
多個子公司協同運作也是華夏基金未來發力的方向之一。
今年年初,華夏基金申請設立股權子公司獲得監管反饋意見,而在7月末,華夏基金又遞交了境內子公司的申請,不排除是繼股權子公司之后,華夏基金申請設立的另一家專業子公司。
華夏基金總經理李一梅此前也表示,未來,華夏基金要發力四大方面創新。
首先是深耕產品創新。華夏基金這幾年提出了構建多資產全能平臺的發展戰略,希望以多資產全能平臺和資產配置的理念來打通公司的整體業務鏈條,全力構建資產配置框架下的投研體系、服務體系和產品體系,打造特色鮮明、風格穩定的多元化優質配置產品,為投資者提供可解釋、可預測、可復制的投資收益。同時在多資產全能平臺的支持下,可以根據客戶不同的投資收益目標和風險偏好,提供包含策略制定、執行及運作管理的全流程、跨資產的解決方案。
其次是重視業務創新。當前個人養老金業務、基金投顧業務、ESG業務都是需要更新理念去探索和重視的創新業務。
然后是擁抱科技創新。華夏基金擁抱科技創新的中心是“客戶”,兩個重要抓手是投研和服務。華夏基金希望通過科技賦能提升投研效率和投資勝率,更好為客戶創造收益;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科技賦能更好地了解客戶、理解客戶、服務客戶,提升客戶的投資體驗。
此外,還要緊抓人才創新。以華夏基金研究員的培養為例,除了老帶新的傳統模式,還增加了入職前后的多維度培訓、職業發展規劃,形成覆蓋投研全生命周期的人才培養和梯隊建設體系。
(文章來源:中國基金報)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