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盛夏時節,稻谷飄香。從8月開始,永川區近60萬畝水稻陸續成熟,田間呈現出一派忙碌景象,而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業更為水稻收割按下了快進鍵。
在朱沱鎮水渡灘村,兩臺大型聯合收割機在金色的稻田里來回穿梭,割稻、脫粒、碎桿,稻穗在收割機的轉動下,瞬間變成金燦燦的谷粒。種糧大戶朱忠煥是這片稻田的業主,他今年種植了280多畝水稻,其中有150畝稻田開展了高標準農田改造。他告訴記者:“我這片稻田有200多畝,用收割機收割兩天左右就收完了,成本大概是100多塊錢一畝。人工收割每畝要500元左右,而且沒有收割機收割的速度快,收割得沒這么好。”朱忠煥說,機械化收割為他解決了人力不足的問題,明年他還要擴大種植規模,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做貢獻。
隨著農機收割的普及,不僅為村民們的水稻收割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勞力,更為種植大戶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受今年上半年春旱天氣的影響,今年水稻開鐮收割時間比去年推遲了近一個多星期。為了方便自家水稻規模化開展機收,確保糧食顆粒歸倉,今年永川區設立了跨區機收接待服務站,協調來自河南、安徽、江蘇等外省跨區機收服務隊作業。
據了解,永川區是重慶市糧食生產主產區之一,也是水稻成熟最早的產糧區。近年來,永川區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將巴掌地、撂荒地進行規模化改造,實現了田成片、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的耕地分布模式,為推進農機化作業奠定了基礎。同時,當地積極優化水稻種植優良品種,加大種植技術推廣和指導力度,增加水稻播種面積。盡管今年春耕時節局部農田受到春旱的影響,但當地近60萬畝水稻增產增收已成定局。
“目前,我們已安排1000余臺套收割機投入到收割中,今年可收割水稻60萬畝,預計為農民增收節支1億元以上。”永川區糧食作物技術推廣站負責人唐科明介紹,下一步,永川區將以糧食安全生產為總抓,以農機農藝融合為舉措,持續加大種糧政策支持,進一步培育壯大種糧大戶和社會化服務主體,提升水稻規模化生產和機械化水平,讓衣民種出更多更好更優質的糧食,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渝西都市報記者 冉能全)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