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巨無霸”企業來了。
(相關資料圖)
根據招股說明書顯示,先正達計劃募資650億元,成為繼農業銀行(601288.SH)后募資金額最高的IPO,同時也是A股近13年來規模最大的IPO。
但是,先正達這家公司卻充滿了爭議。
原因在哪里?
第一,募資金額特別巨大。
根據預計,今年上半年,上交所和深交所位列全球IPO融資額前兩名,合計融資金額超2000億元。也就是說,僅先正達一家公司的融資金額就占到了全市場的30%以上,等到先正達真正上市,整個市場的錢都會被“吸走”。而且,這個募資金額,跟募資額685億元的農業銀行相比,也相差不大。
第二,先正達經營業績并不出色。
表面上看,2020年-2022年,先正達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保持正增長,尤其是2022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速分別為23.7%和84.4%,保持高速增長,凈利率由2.8%提高至3.5%。不過,跟2018年相比,公司凈利潤不僅沒有增長反而有所下滑。今年一季度,先正達凈利潤為39.54億元,同比下降26.26%。
按2022年凈利潤計算,先正達發行市盈率超過了40倍,無論參考農業板塊平均市盈率還是公司過往業績增速,這個市盈率都只能用高來形容。需要強調的是,農化行業本身就是低利潤行業,種子就像面粉,一旦面粉價格貴了,那么面包價格就會貴的離譜,因此,“高增長”對于農化公司來說,本身就存在巨大沖突。
第三,募資金額竟然用來還債。
根據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監管要求規定,上市公司募集資金原則應當用于主營業務。但是,先正達擬募集資金650億中,其中的195億元竟然用于還債。
試問一句,如果這個“原則”被突破的話,那么其他擬IPO公司是不是也可以效仿?A股真正成為“提款機”,誰沒錢還債就來A股募資。
第四,巨額商譽存在計提風險。
前面提到,跟2018年比,先正達凈利潤不僅沒有增長反而有所下滑,5年時間零增長。但是,這還不是這家公司最大的風險,這家公司最大的風險是商譽。
截至2022年底,先正達的商譽為1781.6億元,占總資產的31.09%,占凈資產的66.1%。注意,這是一個高到非常離譜的數字,一旦對商譽進行減值的話,參考現有的凈利潤水平,公司極有可能立馬陷入虧損。即便暫時公司業績不錯,但鑒于農化種子行業的周期性波動,巨大的商譽減值風險也像一把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除此之外,在先正達650億元募集資金中,其中的208億元用于全球并購。這就意味著,參考溢價收購的傳統經驗,公司的商譽大概率還將進一步增加。
第五,高溢價收購為何要讓股民買單?
從全球范圍內來說,農化種子市場是一個高度集中的市場,幾乎被幾大巨頭瓜分。因此,無論出于市場競爭還是農業安全的角度,中國資本都需要在農化種子市場有所作為。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化工以4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先正達,溢價超過50%。
按道理說,這筆收購不能單純用經濟價值來衡量,但問題在于,在這筆收購過程中,中國化工動用了巨額貸款,由此承擔了巨大的償債壓力。于是乎,等到收購完畢后,急需補血的中國化工,便希望通過IPO的方式降低債務規模。
于是乎,A股股民成為了這次并購的最大買單方。可問題是,憑什么要讓A股出這筆錢?
大家覺得,先正達會成為A股又一個“中石油”嗎?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