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3月4日中午,全國政協委員、河海大學水利水電學院院長王媛從北京會議中心駐地出發,乘車前往人民大會堂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開幕會。今年全國兩會,她帶來了一份“關于大力度推動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期待以此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協同共進。
王媛長期從事“巖土滲流與地下工程”領域研究,她所在的“環境資源界”是本屆政協新設立的一個界別,也是全國政協界別30年來的一次重大調整,因而備受關注。
新設立的環境資源界別,由85名委員組成。作為其中一員,王媛也對接下來的調查研究、協商議政,有著自己的理解。“在我們界別里,既有政府相關部門的領導,又有能源企業的負責人,也有多年從事生態環境研究的專家學者,還有來自一線的動植物保護工作者。大家可以針對綠色發展、‘雙碳’、長江大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話題展開討論與交流,為下一步如何科學解決發展中產生的環境問題,提供更多方案。”王媛認為,環境資源界別的設立,不僅順應了我國對環境資源的新認知,也是實現“雙碳”目標、保障耕地及能源安全的必然舉措。
新界別,新氣象。在多地走訪調研時,王媛發現,不少地區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積累了一些問題,比如生產生活中排出的污水,得不到有效收集處理,已經成為全國普遍性問題。而問題的根源就在于這些地區尚未形成系統完備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為此,王媛建議,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推廣生態環境基礎設施補短板計劃,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提供有力支撐。
圍繞污水收集處理的短板問題,王媛建議全面核算清查能力底數,并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各地開展污水收集管網、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及提標改造。
王媛向記者介紹,江蘇目前已實施了全國首個省級生態環境領域基礎設施“十四五”專項規劃,率先創新運用水污染物平衡核算辦法,出臺了全面提升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的實施意見。在沛縣等地已率先開展“綠島”項目建設,通過“集約建設、共享治污”,有效幫助企業降低治污成本。目前,江蘇城鎮污水處理能力躍居全國第二,危廢處置能力較五年前翻了兩番,154個“綠島”項目惠及中小企業3萬多家。
“這樣的成功探索,可以向全國推廣。”王媛建議,統籌推進固廢處理處置、自然生態保護、環境監測監控等其他重點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全國廣泛開展“綠島”項目布點,全面推行工業園區(開發區)限值限量管理,在解決污染物出路、擴大環境容量、改善環境質量的同時,實現拉動投資、促進就業、支撐起更好營商環境的多贏效果。
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必須強化資源環境這個重大課題的研究。回顧擔任江蘇省政協委員的履職生涯,王媛領銜或獨立提交了20多份建議,涵蓋教育、生態環境、科技創新等多個領域。
“我是學工科的,喜歡跑工地和現場,在工地上更便于我收集民意,調研履職。”江西、湖北、四川、福建、廣東……都留下了王媛和團隊成員奔波的足跡。她告訴記者,在環境面前,人類學會敬畏、懂得退讓,這不是懦弱或無能,而是富有遠見、和諧共生的表現。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樊玉立/文余萍/攝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