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與計劃經濟是兩個概念。
(資料圖)
每個家庭主婦都是計劃的高手,把家治理的井井有條,但是,家不是生產單位,不構成市場,它只是量體裁衣。計劃經濟是一種經濟的運行機制,是從生產到消費的社會全要素的分配方式。
作為運行機制,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有什么不同?
市場經濟不定義每年的生產任務與需求,因為我們根本不太可能定義。
比如,2021年房子銷量是18億平方米,如果按照計劃經濟去定義,那么,至少還要再蓋18億平方米的房子,全國人口平均下來,也就增加了一平方米多,似乎妥妥的。結果,2022年只銷售了13億平方米,如果按照計劃經濟模式,多出了五億平方米,就出現了生產過剩,也就是說,計劃經濟可以定義供應端,無法定義需求端。房子銷不出去,可以放在那,也就是個資源浪費,資金的流動性鎖死了;如果是牛奶呢?只能全掉了,我們經常報導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其實,從概率上說,計劃經濟倒牛奶的概率要大得多。只不過,在前三十年,我們還沒有那么強大的生產能力罷了。
市場經濟又是什么情況?
是以價格為調節工具。這就不能以政策的方式限漲限跌,那等于價格工具被扭曲了,失去了調節作用。既然房子賣不出去,開發商為了讓資金回籠,唯有降價,一萬八一平出不去,就一萬二,再不行八千。當房子的銷售價格低于開發成本時,大批的資本會退出房地產,房子蓋得少了,供求關系平衡了,價格又會回暖。不需要行政干預,市場自己有調節能力。政府也不需要有那么多工作人員,沒他們什么事。
這兩種機制各有優劣。
計劃經濟是從上到下的動員令,一聲令下,全國都動起來了,說大煉鋼鐵,全民一齊煉,但是,不符合經濟規律,其實,大多數煉的都是廢鋼,人力、物力、財力,效率極低,浪費巨大。那個時代,生產力還是很低下,動員令的作用是震撼的,但是,進入了信息時代,創新才是源泉,這就不是指令性任務的優勢了,全民一起創新,也不太可能在芯片上引領全球,那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全民一齊上陣也幫不上什么忙。
市場經濟也有它根深蒂固的矛盾,主要是兩極分化的必然性,兩極分化將財富過于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消費的主體是中低收入階層,這就會引起消費指數遞減,最終導致了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于是,經濟在重新的平衡中,優勝劣汰,也是一種破壞性的平衡。
既然都不完美,又將如何選擇?
目前全世界除了我們北方的鄰國都已經徹底放棄了計劃經濟,這又是為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市場經濟更符合人性。其實的問題,都是結果,不是原因。
比如,效率與浪費,因為不是我的私產,誰又會在意?少數人制定的計劃,多數人沒有什么沖動,你規定一餐不能高于一百元,我絕對不會只吃九十元,人性就是這么經不住考驗,罵富人的人,與富人是一樣貪婪的,沒什么不同。既然產權無關,分配是一刀切,誰又會去創新?所以,計劃經濟必然低效。
不管市場經濟是不是完美,還是先積累起財富再說。
計劃經濟為何在全世界都失敗了?
因為市場經濟讓我們邁出了第一步,至于以后能不能走得好,需要有為政策的調節,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有效地平抑兩極分化。
至于哈耶克說的,計劃經濟將導致權力過于集中,這樣的問題,交給歷史吧。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