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推動建立房地產業發展新模式。經濟日報推出“推動建立房地產業發展新模式”系列報道,針對“從大拆大建向城市更新轉變”“從重買賣輕租賃向租購并舉轉變”“從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等方面探尋如何提升房地產業發展新內涵。
構建多元機制
2021年,安徽滁州、銅陵入選全國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名單。兩地探索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可持續城市更新模式,堅持“留改拆”并舉,以保留利用提升為主,建立存量資源統籌協調機制,構建多元化資金保障機制并健全公眾參與機制。
【資料圖】
滁州市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城市更新資金保障和實施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圍繞城市更新需求創新金融產品,采取資本金注入、投資補助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如瑯琊區紫薇東村改造項目所在片區采取‘市場運作、改管一體’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向由開發銀行、徽商銀行、農行組成的銀團融資23.65億元,其中2.7億元用于老舊小區改造。”滁州市住建局物業科科長朱玉友告訴記者。
結合老舊小區改造,滁州市還合理利用社區資源,集中布局、綜合配建各類社區服務設施,為小區居民提供家門口的一站式服務。比如,來安縣回收公司片區改造項目,改造增設衛生服務站等公共衛生設施3個,綜合超市、便民市場、便利店、幼兒園、托育點、老年食堂各1個,改造后該片區形成集醫、食、行、文、娛于一體的“5分鐘”居家服務圈,滿足了小區居民健康服務、公共休閑、無障礙、停車等需求,大大提高了社區服務功能。同時,該項目還充分挖掘縣城歷史文化資源,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傳承,將洪山戲、白曲、秧歌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改造設計,累計增改1500余平方米文化墻,通過縣城老物件、老照片和老故事展示,反映城市變遷,留住歷史記憶和鄉愁。
銅陵市則提出積極探索獨立工礦區和老舊工業區改造、濱江地區生態修復功能提升等方面的新方法、新模式、新機制。銅陵市住建局副局長李學武表示,今年,銅陵市將實施36個老舊小區改造,建筑面積121.69萬平方米,涉及居民15515戶,目前已進入施工階段。
截至2022年底,安徽已改造完成小區5796個,改造面積1.49億平方米,超過165萬戶居民受益。2023年,安徽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246個,改造建筑面積2267.13萬平方米,涉及居民23.44萬戶,計劃投資約72.29億元。(記者 梁睿)
來源| 經濟日報
責編| 何文藝編輯| 王玲
主辦單位| 安徽省政府新聞辦、省網信辦
平臺建設及技術支持| 安徽新媒體集團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