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源 | 國民經略
撰文 | 凱風
新一輪“搶人大戰”,一觸即發。
(相關資料圖)
01
落戶門檻收緊不到兩年,這座城市又放開了。
日前,杭州出臺新規,已落實就業單位的35歲以下大專生可直接落戶,45歲以下碩士可“先落戶后就業”。
之所以說是“又放開”,是因為一年半前,杭州曾經一度收緊落戶限制,取消大專學歷直接落戶資格。
在此之前,杭州表示,擬向生育二孩的家庭一次性發放補助5000元,三孩家庭補助20000元,成為全國生育補貼最高的城市。
一邊催生,一邊搶人,杭州為何突然這么積極?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超大特大城市的人口增長勢頭開始放緩了。
根據最新數據,2022年,杭州常住人口達1237.6萬人,增加17.2萬人,雖然增量仍舊位居前列,但與之前動輒二三十萬乃至四五十萬的年度增量相比,出現明顯收縮。
與此同時,過去一年,杭州新引進35歲以下大學生一年達到34.7萬人,而2020年和2021年這一數字分別是43.6萬人、48.3萬人。
杭州如此,其他城市的形勢恐怕更為嚴峻。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人口天花板,并不是想象的那么低。
根據此前發布的《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草案》,2035年,杭州常住人口規模為1500萬人,服務管理人口規模約2000萬人。
這一“天花板”,曾被詬病過于保守,難免會限制城市的發展空間。
不過,以1500萬的門檻來看,到2035年,杭州還有263萬的增長空間,平均每年20萬。(參閱《》)
面對過去動輒幾十萬的人口增量,這一目標看起來似乎相當保守,但在如今在新的人口格局下,實現起來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如果以實際服務管理人口規模2000萬人來看,搶人空間遠比最初想象的更加充裕。
如果再考慮到人口對于房價的強支撐效應,大城市再次發出“搶人”信號,也就不難得到理解。
02
這一次重新開始搶人的不只是杭州,還有香港。
日前,香港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范圍擴大到全球百強大學畢業生,內地的“清北+華五+華中科大+中山大學”等9所高校在列。
根據新政,通過高才通計劃引進的人才,可獲得兩年簽證,并在居住香港7年后可以申請永久身份證。
不僅如此,香港還在內地和海外設立了數十個“招商引才專組”,成立300 億元的共同投資基金。吸引高新企業落戶。
一向相對超然的香港,為何突然加入搶人大戰?
拼經濟,顯然是最大背景所在。
過去幾年,受超預期因素沖擊,香港GDP曾經兩度負增長,不僅被新加坡趕超,且面臨蘇州的緊追直逼。(參閱《》)
如今,隨著局勢穩定加上疫情影響消退,香港重回拼經濟之路,而落腳點之一在于“再工業化”。
長期以來,香港以金融、貿易、航運、旅游為四大支柱產業,工業占比萎縮到1%左右,制造業“空心化”相對突出。
面對這一局面,香港將未來發展的重心放在了創新科技上,借助科研、設計和知識產權保障優勢,再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這一目標的實現,自然離不開世界各地的高新人才作為支撐。
另一個原因是,人口開始負增長,亟待通過搶人來扭轉這一局面。
根據最新數據,2022年底,香港總人口為733.32萬人,相比2020年的752萬人,連續三年減少。
這背后,除了人口遷移因素外,自然人口負增長也形成了明顯拖累。
過去幾年,香港出生人口從5.3萬人下降到3.25萬人,而死亡人口從4.9萬人增加到6.21萬人,自然人口出現明顯負增長。
這種背景下,面對內外雙重競爭,即使強如香港,也很難穩坐釣魚臺。主動搶人,并且融入全國發展大局,可謂大勢所趨。
03
早在香港之前,京滬就已放下了身段。
早在2021年,北京出臺新政,祭出了“計劃單列式”搶人的大招:
所謂世界前200名高校,官方有過解讀,只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7所高校。
這意味著,7所高校畢業生,可不受進京指標限制,只要選擇重點航而言工作,可直接落戶。
無獨有偶,2022年,上海出臺搶人新規:
對此,上海市人社局表示,世界高校排名,可參考泰晤士、USNEWS、QS、上海軟科世界大學排名等進行認定。
而在此之前,上海已經放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的落戶限制。
雖然京滬的落戶之門,只向重點高校畢業生敞開,但有了第一步,足以標志著最嚴戶籍門檻的松動。
從京滬到香港,國際城市紛紛開始爭搶一流高校畢業生,足以將搶人大戰推向新的高度。
04
搶人大戰重啟,有何背景?
2022年,全國人口首現負增長,人口大盤見頂。在此背景下,“人口是資源而非負擔”的觀點逐步深入人心。
與此同時,經濟從高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驅動取代投資驅動成了主引擎,“人才紅利”比任何時候都顯得至關重要。
因此,搶人大戰,只會中場休息,卻不會停止。
可以看到,過去幾年,90%的城市都在取消落戶限制,零門檻落戶呈現燎原之勢,戶籍門檻在許多縣市幾乎不復存在。
同樣可以看到,當北京、上海、香港這些超級城市直接下場之后,一度收緊落戶的杭州也出現了危機感。
然而,新一輪的搶人大戰,不再是來者有份,而是形成明顯的梯度和層次:
一線城市爭搶高端人才,強二線城市爭搶大學生,弱二線城市爭搶年輕人,留給三四線城市的空間不大了。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