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氣質與人格 人格是一個含義非常豐富的概念,它包括氣質、性格等穩定的心理特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人格中的氣質(temperament)是個人在生活早期就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個性差異,即那些由遺傳和生理決定的心理與行為特征。
3、這個概念與我們平常說的“稟性”、“脾氣”近似。
4、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有的人總是活潑好動,反應靈活;有的人總是安靜穩重,反應緩慢;有的人不論做什么事總顯得十分急躁,有的人情緒總是那么細膩深刻。
5、而這些特點,我們似乎從他們剛出生時就可以觀察到,一生中少有改變。
6、 氣質是一個很古老的概念。
7、早在古希臘醫學家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約公元前483—前423)的四根說中,就已經有了氣質學說的萌芽。
8、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77)把四根說進一步發展為四液說。
9、他認為,人體內有四種體液,即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不同的人體內占優勢的體液不同。
10、后來古羅馬醫生蓋侖(Galen,130—200)用這種體液學說來解釋氣質,認為某種占優勢的體液決定一個人的氣質。
11、后人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氣質類型學說。
12、根據這一學說,每一種體液都具有熱—寒、干—濕兩種性質,不同的人體內占優勢的體液不同,因而有四種氣質類型:多血質(sanguine temperament),血液占優勢,血液具有熱而濕的性質,因而這種人像春天一般熱情;膽汁質(choleric temperament),黃膽汁占優勢,黃膽汁具有熱而干的性質,因而這種人像夏天一般暴躁;抑郁質(melancholic temperament),黑膽汁占優勢,黑膽汁具有寒而干的性質,因而這種人像秋天一般憂傷;黏液質(phlegmatic temperament),黏液占優勢,黏液具有寒而濕的性質,因而這種人像冬天一般冷漠。
13、 從現代的觀點來看,用四種體液來解釋氣質類型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14、但四種氣質類型的用語一直沿用至今,為學者們探索氣質的本質提供了一個參照系。
15、例如,1935年巴甫洛夫在其《人和動物的高級神經活動的一般類型》一文中根據神經過程的強度、均衡性和靈活性,把動物和人類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劃分為四種:興奮型、活潑型、安靜型和抑制型,與之相對應的是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和抑郁質(見表16-1)。
16、又如,艾森克(H.J.Eysenck,1916—1997)提出由情緒穩定性和內外向兩個基本維度所構成的四個象限與傳統的四種氣質完全吻合(見圖16-4)。
17、穩定的外向性屬多血質,不穩定的外向性屬膽汁質,不穩定的內向性屬抑郁質,而穩定的內向性屬黏液質(Eysenck & Eysenck,1975)。
18、 表16-1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及特征 神經類型 強度 均衡性 靈活性 行為特點 興奮型(膽汁質) 強 不均衡 攻擊性強,易興奮,不易約束,不可抑制 活潑型(多血質) 強 均衡 靈活 活潑好動,反應靈活,好交際 安靜型(黏液質) 強 均衡 惰性 安靜,堅定,遲緩,有節制,不好交際抑制型 (抑郁質)弱 膽小畏縮,消極防御反應強 還有許多學者對氣質類型進行了不少探索。
19、例如,德國精神病學家克瑞奇米爾(Kretschmer,1925)根據他對精神病患者的表現和體型分析提出的氣質類型理論,如表16-2所示。
20、后來,美國心理學家謝爾登(Shelden,1942)根據胚胎發育把體型分為三類的氣質類型理論,其研究結果與克瑞奇米爾的說法大同小異。
21、還有從血型、激素的角度來探討氣質類型。
22、現在看來,都沒有充分的科學依據。
23、當代的研究者一般認為,氣質部分是體質特征的一種功能,同時還與神經遞質,如5-羥色胺缺乏、去甲腎上腺素系統或中腦多巴胺通道的性質有關。
24、 表16-2體型與氣質及其特征 體型 氣質 特征 肥胖型 躁狂性氣質 善交際、表情活潑、親切熱情 瘦長型 分裂性氣質 不善交際、孤獨、神經質、多思慮 健壯型 黏著性氣質 固執、認真、理解問題慢 氣質是個人典型的情緒反應方式,包括對情緒刺激的敏感性、習慣反應的強度和速度、最常有的心境性質以及所有心境的波動性和緊張性。
25、具體表現在人的以下特點上:(1)感受性,即對刺激的敏感程度;(2)耐受性,即在時間和強度上經受刺激的能力;(3)反應敏捷性;(4)可塑性,即適應新環境的難易程度;(5)情緒興奮性;(6)外向性,即內向還是外向。
26、還有人(Buss & Plomin,1984,1986)將氣質特征概括為三種:(1)情緒性(emotionality),指一個人情緒反應的強度;(2)活動性(activity),指一個人是好動還是好靜;(3)交際性(sociability),指一個人是否好交際,它源于個人的體質特點和遺傳。
27、總之,氣質是人格形成的一種原始資料,它仿佛使個人的全部心理活動特別是典型的情緒反應,染上了獨特的色彩。
28、 顯然,氣質與人格是有區別的。
29、其主要區別是:(1)氣質是由生物因素決定的,是不可改變的,而人格本質上是由個人的生活經驗所形成的,會因見識和新經驗而發生改變;(2)氣質在人的早期就已呈現出來,而人格出現得比較晚;(3)在動物身上也能觀察到氣質,而動物是沒有人格的;(4)氣質是從人的情緒、言談舉止中流露出來的,不涉及行為的具體內容,而人格特征可能與行為的具體內容有關(如學業特質焦慮等);(5)受較高級認知過程控制的行為與人格有關,而與氣質無關。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