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震坤行《行家對話》欄目正式上線,該欄目旨在搭建一個匯聚行業領袖、知名學者與商業思想者的平臺,通過深度對話,激發洞見,共同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首期節目中,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中銀科技金融學院執行院長劉少軒與震坤行工業超市創新研發中心總經理邱晨曦圍繞“智能制造與自有品牌創新研發”這一話題展開了深度交流。
邱晨曦首先對MRO行業進行了精準定位,他表示,MRO行業聚焦于制造行業的運維、保養、維護所需的備品備件,就像人體不可或缺的維生素,雖不常被關注,卻是保障整個制造過程順利運行的關鍵要素。他舉例說明,美國的固安捷、德國的武爾特、日本的米思米等MRO巨頭,都是伴隨各自國家的制造業發展而成長起來的。而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MRO行業仍處于早期階段,數字化滲透率僅為9.5%,頭部企業市場占有率不足2%,與美國接近20%的數字化滲透率和40%的頭部企業市場占有率相比,差距明顯。震坤行作為國內該行業的領先企業,雖與國際巨頭相比仍有差距,但已頗具規模。
劉少軒認同邱晨曦對MRO行業的比喻,他補充道,MRO行業就像工業制造領域的毛細血管,小到螺絲釘、扳手,大到防護服、頭盔,都是生產制造中必需的零部件,雖非制造型企業直接采購的核心零部件,卻對生產平穩運行至關重要。同時,他也指出了行業存在的痛點,即企業在采購這些產品時,面臨著品類繁多、價格不透明、品質難保障以及管理成本高的問題。
針對這些行業痛點,邱晨曦介紹了震坤行的戰略轉型舉措。震坤行正從傳統的平臺型企業向“渠道+產品”的復合型企業轉型,構建三大生態體系:品質生態體系通過優化供應鏈,平衡成本與品質,解決價格和品質不透明的問題;智能制造生態體系緊跟制造業智能化升級步伐,推動產品持續迭代;場景化生態體系則針對特定場景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避免零散采購帶來的適配性問題。“渠道加產品不是簡單的1+1,而是渠道要更加懂客戶,產品更加懂場景。”邱晨曦強調渠道與產品的復合,本質是雙向能力深化,二者協同才能重構工業用品服務的底層邏輯。
劉少軒也關注到震坤行在數字化方面的布局,他提到震坤行以數字化采購平臺為起點,具備先發優勢。通過深度融合AI大模型技術與工業用品供應鏈核心場景,構建了一套覆蓋采購全鏈路、契合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智能體解決方案,為行業降本增效。智能倉儲的升級更是亮點,配備稱重傳感系統的智能倉,實現物料自動統計、動態預警、精準補貨的閉環無人場景,解決了客戶MRO物料管理分發的難題。
“判斷需求是否為偽需求的標準只有一個:能否給客戶帶來真正的價值。”邱晨曦提出,只有分解產品特性到可量化、可評價的技術指標,才能確保研發的產品真正貼合客戶需求。在自有品牌產品研發上,震坤行采用IPD研發模式,從市場規劃、需求管理到產品研發,通過“五看”(看行業、看客戶、看競爭、看自己、看機會)全面了解市場環境,挖掘市場機會。
談及未來,邱晨曦認為中國MRO行業數字化滲透率接近10%,距離爆發拐點已不遠,預計未來3-5年將進入爆發期。震坤行正積極做好準備,在渠道和產品維度發力,擁抱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變革。劉少軒也強調在變革過程中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創新型人才一定是復合型人才,掌握多學科交叉知識體系,才能激發創新意識和能力。上海交大近幾年開創性地設立了技術轉移碩士,就非常好地解決了創新型復合人才的培養難題”。他指出,人才培養需產業與高校協同,共同推動MRO行業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
震坤行作為數字化的工業用品服務平臺,正以技術創新和模式升級引領行業發展,為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貢獻力量,其探索實踐也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寶貴樣本。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