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額突破500億美元,同比增長80.3%,與電動汽車、鋰電池一道組成外貿出口“新三樣”。
十年來,從原材料、設備、市場“三頭在外”,到如今占據全球主導地位的“多項第一”,光伏產業已成為我國產業經濟發展的一張“新名片”。
限制光伏技術出口,將消弱產業鏈全球競爭力
進入2023年,中國光伏產業延續了去年的高熱度,海內外需求依然旺盛。在國內,國家能源局披露的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我國光伏發電新增并網容量33.66GW,同比增長155%。今年第一季度,我國光伏產業繼續高歌猛進,實現首季“開門紅”。
在出口方面,光伏組件、逆變器海外出口表現亮眼,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1-2月我國逆變器累計出口超900萬臺,同比增加46.45%。
就在去年12月份,國家商務部、科技部發布關于《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修訂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擬將大尺寸硅片技術、黑硅制備技術、超高效鑄錠單晶/多晶工藝等光伏硅片制備技術納入目錄,引發業內人士普遍關注。
2月9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在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稱,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上,中國一直主動承擔同國情相符合的國際責任,體現了負責任的大國擔當。中國始終堅持開放合作原則,愿繼續同世界共享綠色技術發展成果,促進國際可再生能源行業健康發展,為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貢獻中國力量。
3月初,據財新網報道,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在提案中表示,“國內光伏硅片制備的技術壁壘并不穩固,限制出口會對中國光伏行業的全球競爭力以及鼓勵資本輸出以應對老齡化等,形成不利影響。”
有網友表示,“國外搞光伏又不是沒那技術,只不過沒有中國的產業鏈優勢性價比搞不過中國規模化競爭而已,限制光伏出口,國內根本消化不了那么多的產能,光伏產業鏈產能要閑置多少,多少人得失業。”
還有網友表示,“歐美在光伏硅片上的自主替代將比在半導體芯片上的創新要容易,如果中國光伏產品受到貿易限制,等于拱手讓出市場。”
然而,當我們從技術角度審視中國的太陽能產業時,歐美國家仍然在關鍵技術方面擁有領先優勢。例如,在技術難度遠超光伏硅片的半導體硅片生產技術方面,全球92%的市場份額由日本信越化學、環球晶圓、德國世創、SUMCO、韓國SK Siltron和Soitec等6大廠商占據,對于掌握技術難度遠高于光伏硅片制造的國家來說,想要去制造高端光伏硅片的話可能是降維式的打擊。
盡管如此,中國的企業不應該對這一挑戰感到畏懼。相反,中國應該利用產業鏈優勢,積極融入全球市場,提升產業附加值,擴大全球市場份額。同時,中國的企業也需要著眼于未來,加強技術研發,提升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在追求可再生能源目標的過程中,提高太陽能電池的轉化效率一直是科研人員的重要任務。近年來,鈣鈦礦/硅疊層太陽能電池引領了效率提升的潮流。2022年12月,德國柏林亥姆霍茲中心 (HZB)的科研團隊開發出的鈣鈦礦/硅疊層太陽能電池的轉化效率達到了32.5%,這是一項重大的技術突破。
不久后,在2023年4月,沙特阿拉伯的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的研究團隊也宣布制造出了一款轉化效率高達33.2%的鈣鈦礦/硅疊層太陽能電池,這一效率超越了HZB的紀錄,成為世界上效率最高的疊層太陽能電池。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內光伏企業當中,隆基綠能近期也取得了重大的技術突破,在商業級絨面CZ硅片上實現了鈣鈦礦/硅疊層電池31.8%的轉換效率。這一成果得到了德國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Fraunhofer ISE)的權威認證,創造了世界前三、中國第一的紀錄。隆基綠能的最新成果充分展示了國內企業在此領域的強大實力。
充分利用國產優勢,抓緊開拓海外市場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和太陽能熱能市場。中國的光伏產業從制造衛星面板起步,到 20 世紀 90 年代后期才轉向國產面板制造。在 2011 年推出大量政府激勵措施后,中國的太陽能市場急劇增長,在 2013 年成為世界領先的光伏安裝國,在 2015 年超過德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能源生產國, 并于2017年成為第一個光伏總裝機容量超過100GW的國家。通過完善的供應鏈優勢和更低的成本,如今中國光伏總裝機容量達到了380GW,占全球光伏總裝機量的40%。
隨著中國光伏作為供方的話語權不斷增強,歐美重振本土光伏制造、分散光伏供應鏈的決心也在加大。歐洲委員會成員Thierry Breton在2022年12月9日布魯塞爾發表了一篇講話,標題為“歐洲太陽能光伏產業聯盟的啟動歐洲努力實現綠色工業命運”。Thierry Breton承認了歐洲在太陽能光伏產業方面落后于中國,但也對歐洲太陽能光伏產業聯盟的未來表達了希望和信心,并提出歐洲需要加大對太陽能光伏產業的投資和支持,以實現綠色工業化。
面對歐美國家重振本土光伏制造的決心,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光伏分會秘書長張森表示,全球新能源裝機目標的實現離不開中國企業的參與,但各國也會不斷嘗試扶持本土產能,兩股供應力量將互相角力。中國光伏產業擁有產業鏈完整、產能巨大、配套齊全等優勢,國外同行很難短時間追趕上。
盡管如此,中國在太陽能電池板制造上的領先地位和技術上的挑戰,提醒我們,單靠規模優勢是不夠的。真正的持續領先需要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研發。中國的企業應該把握住這個機會,積極出海,提升技術實力,否則一旦歐美國家補齊產業鏈,中國的企業可能就失去了領先的機會。
“現在美國和歐洲都限制中國光伏進口,我們去限制出口還有意義嗎?”一位產業觀察人士提出疑問,“光伏早年間主要是靠設備來實現高良率,目前已經基本國產化了。雖然有一些核心技術,但比集成電路的門檻低。”
中國光伏產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并存,需要在制造規模和技術進步之間找到平衡。毫無疑問,中國已經在太陽能電池板制造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未來的道路仍然充滿了挑戰。如果中國的企業能抓住機遇,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努力提升技術能力,那么中國未來在全球太陽能市場的地位將更加穩固。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