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丁琬瓔
近日因“楊穎代言丸美3年2400萬”的話題登上熱搜,使得廣東丸美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丸美股份”,603983.SH)的高額廣告營銷費再次受到大眾關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財報顯示,2020年至2022年,該公司在廣告宣傳方面的費用分別是4.24億元、5.44億元和6.56億元,3年累計花費了16.24億元。
不過,高額營銷對丸美得營收并無太大提升,歸母凈利潤甚至持續下降。特別是2022年,在廣告宣傳費用增長的情況下,出現了營收和歸母凈利潤雙降的局面。
01
圖片
銷售費用率行業第一
根據公開信息,丸美股份成立于2002年,主要從事各類化妝品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及服務。目前旗下擁有“丸美”、“春紀”和“戀火”三個品牌。以差異化的品牌定位,滿足不同年齡、消費偏好、消費層次的消費者需求,在二、三線城市與國內外化妝品牌展開競爭。采用以經銷模式為主、直營和代銷模式為輔的銷售模式,建立了覆蓋百貨專柜、美容院、日化店、電子商務及商超等多種渠道的銷售網絡。
根據其2022年報,該公司主營業務構成如下圖所示。
圖片
日前,“楊穎代言丸美3年2400萬”的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與此同時,被推至風口的,也包括丸美股份。
根據公開信息,藝人楊穎將肖像權侵權方青島卓護醫療用品有限公司訴至法庭,庭間為了證明商業代言價值,楊穎提供與丸美股份簽訂的《2020-2022年丸美品牌廣告代言合同》,顯示服務費總費用為2400萬元,又提交付款發票,證明代言費已經實際支付。
公開信息顯示,除了楊穎,丸美股份還先后聘請過袁詠儀、梁朝偉、周迅、彭于晏等藝人作為代言人。
3年2400萬代言費只是丸美股份高額銷售費用的“冰山一角”。2020年至2022年的財報顯示,該公司在廣告宣傳方面的費用分別是4.23億元、5.44億元和6.56億元,3年累計花費了16.23億元的廣告宣傳費用。
2020年至2022年,丸美股份銷售費用合計高達21.51億元,且銷售費用率逐年走高。
2020年至2022年,丸美股份銷售費用率分別為32.33%、41.48%、48.86%。尤其是2022年,丸美股份的銷售費用率高于華熙生物、珀萊雅等,在A股上市同行中排名第一(見下表)。
圖片
丸美股份在2022年年報中表示,代言人提升了品牌的曝光度。“公司通過明星代言人實現130城、60萬點位、百億曝光,圍繞眼霜強化抗衰心智。”可見公司對代言人的效果頗為滿意,然而千萬代言費,近50%的銷售費用率,究竟為丸美股份帶來了什么?
高昂花銷的明星代言策略并沒有給丸美股份帶來太大的助力。數據顯示,丸美股份的業績已被同業甩在了后面,歸母凈利潤利潤更是遭遇“腰斬”。
02
圖片
凈利潤持續下滑
自2019年7月上市以來,丸美股份的業績表現難言“樂觀”:歸母凈利潤持續下滑,尤其是在2022年,在廣告宣傳費用增長的情況下,其業績不增反降,出現了營收和凈利潤的雙降局面。
2020年至2022年,丸美股份的營業收入增速分別為-3.1%、2.41%、-3.1%,整體保持在17億元多的營收水平,自2019年營收達到18億元高位后基本沒什么變化。
從2022年收入規模來看,丸美股份17.87億元的收入已經是墊底水平;同期收入同比增長率方面,珀萊雅、華熙生物和貝泰妮2022年分別同比增長了37.82%、28.53%和24.65%,而丸美股份同比下滑了3.10%。
與此同時,該公司歸母凈利潤近三年持續下滑,下滑幅度分別為9.8%、46.6%、29.7%,其歸母凈利潤水平從2019年的5.15億元直降至2022年的1.74億元(見下圖)。
圖片
03
圖片
護膚品內卷時代
對于凈利潤持續下滑,該公司將之歸結于“渠道轉型”。
業內人士認為,近幾年,丸美股份因渠道轉型滯后,有些錯失直播發展紅利,已經逐步掉隊同業。
丸美股份采用線下經銷為主,線上直營與經銷并行的銷售模式。渠道優勢一直在線下,在日化專營店、百貨商場專柜、美容院進行了廣泛布局。然而近幾年線下業務受疫情影響更為嚴重。數據顯示,2019年,丸美股份線下收入增速22.89%,但2020年至2022年,線下營收則分別下滑17.59、11.99%和30.49%。
直至2021年,丸美股份開始布局線上直播渠道等新興平臺,數據顯示,2019年—2021年,丸美股份線上渠道營收占比分別為45%、54.5%、59.54%。而同期,珀萊雅線上營收占比分別為53.09%、70%、84.9%,貝泰妮則為76.7%、82.38%、82.33%。
可見丸美股份線上表現還未成“氣候”。
除了大手筆投入廣告宣傳,丸美股份重營銷輕研發的發展模式一直被市場所詬病。、
財報顯示,2018年至2021年,公司營銷費用投入分別為3.09億元、12.51億元、34.12億元和40.06億元。而同期的研發投入則分別為3382.23萬元、4486.86萬元、5015.42萬元、5048.82萬元,占同期營收比均低于3%。
2022年,丸美股份的研發投入僅同比微增4.83%至5292.57萬元,營收占比為3.06%。
相對于行業內其他公司如貝泰妮2022年研發費用達2.55億元,珀萊雅為1.28億元,華熙生物達3.88億元。
研發費用與同行差距較大,就連IPO計劃中的研發項目,也未能如期進行。
根據招股書,丸美股份在2019年IPO上市時計劃募資7.90億元,用于彩妝產品生產項目、營銷網絡項目、智慧零售終端項目、數字營運中心項目、信息網絡平臺項目等建設。而截至目前,公司已兩次變更募集資金用途并延期。
原募投項目“營銷網絡建設項目”和“智慧零售終端建設項目”變更為“營銷升級及運營總部建設項目”,截至去年6月底,投資進度僅為5.46%,預計2024年9月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數字營運中心建設項目、彩妝產品生產項目投資進度分別為10.08%、40.88%,信息網絡平臺項目再延期至2024年7月。
雖然砸錢營銷在美妝護膚品業是“標配”,但從行業來看,僅靠重金營銷的傳統方法搶市場,已經難以奏效了。
護膚品內卷時代,如何快速完成渠道轉型,研發推出更加有競爭力的產品,重新占領市場,是丸美股份面臨的重要課題。(思維財經出品)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