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清一色財經8月27日訊為了穩定規模和凈值,銀行理財市場持續在探索應對理財凈值波動的舉措。8月25日,在普益標準主辦的2023年首期浦江遠海研討會上,機構總結了近期以來理財機構面對凈值波動的應對之策,可謂之三大“利器”,包含縮短期限、布局低波新產品、降費讓利等。
但數據顯示,投資者或許并非只喜歡低波產品,從波動率相對較低的現?管理類產品來看,截?2023年6月末存續規模為7.21萬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4.98%。?波動率?平相對更?的固收類產品規模同?有所增加。波動率或許并?投資者選擇產品時的?要考量因素。
2022年是資管新規元年,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碰上去年11月債市劇烈震蕩,引發贖回潮,沖擊了客戶對理財風險與剛兌預期的認知,大大影響了投資者的產品偏好和風險容忍度。
今年以來,各理財機構已在積極應對。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8月4日公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顯示,上半年,凈值穩健的攤余成本法封閉式理財產品,較年初增加0.3萬億,占比為20.05%,較年初上升2.76%。新發封閉式產品加權平均期限為346天,較年初縮短30.32%。
普益標準副總經理陳新春在上述研討會上,進一步總結機構三大應對之策。其一,針對投資者對?期限產品接受度不?的現象,?前理財機構已對整體產品期限結構進?調整,1年以上的封閉式產品存續規模顯著下降,新發封閉式產品整體結構逐漸偏向中短期限類型。整體看,2022年封閉式理財產品加權平均期限為339?581天,而2023年上半年下降至326?381天。
其二,發行低波穩健的產品和布局指數型產品。去年12?后密集布局攤余成本法和混合估值法產品,主打低波穩健的特性,滿?投資者當前“求穩”的理財需求。比如,今年年初,平安理財發行混合估值理財產品,封閉期僅14個月。其中超80%的債券資產持有至到期以票面利息為核心收入,按照攤余成本法估值,另外不足20%債券資則以市值法估值。有效平滑了凈值波動。招銀理財和寧銀理財等機構在破凈潮后積極布局指數型產品,其中部分該類轉向被動投資,借助優秀投研機構構造的指數選擇投資?向,部分指數型產品參與衍?品市場,轉變投資策略以獲取除債市以外的投資收益,拓寬投資邊界。
其三,降費讓利。去年兩次“破凈潮”后,均出現了多家機構先后宣布調降費率,降費讓利留客以穩規模,以減少投資者贖回、平息破凈對投資者體驗的沖擊。
信銀理財副總裁孫建表示,銀行理財作為重要的機構投資者,發揮著長期資金匯集、優化資源配置、穿越周期波動的功能性作用。光大理財副總經理李永鋒認為,理財產品的回報和收益率相對穩定,應堅持絕對收益目標的主體定位發揮“多資產、多策略”等優勢。
不過,波動不等于?險,永久性損失才是?險,如前所述,波動率或許并?投資者選擇產品時的?要考量因素,還是需要結合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
客戶需求日趨多元,財富管理理應創新思變。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所長翟立宏認為,在財富管理的語境下,客戶需求更具有綜合性、個性化、動態化的特點,財富管理機構的服務創新要緊緊圍繞客戶需求的應用場景和管理流程的具體環節去做深做細,做出實效。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