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卓瑪
“發生極端天氣的當季,會導致GDP走低,此后多個季度仍有負面效應。”——近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副教授唐遙及其團隊對極端天氣對經濟影響進行了量化研究,得出上述結論。
【資料圖】
據《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3)》,中國氣候風險指數呈升高趨勢,表現為極端高溫事件頻發趨強,極端強降水事件增多,臺風平均強度波動增強。
極端天氣后GDP當季下降0.2%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向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表示,極端天氣事件,如暴風雨、洪水、干旱和熱浪等,能夠對經濟產生廣泛影響。極端天氣事件可能導致農作物減產、基礎設施破壞、能源供應中斷等問題,如果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或持續時間較長,對經濟增長、就業、通脹等產生的影響將較大。
近日唐遙團隊所作的研究顯示,在一次較大的極端天氣沖擊之后,GDP在當季下降0.2%,在第三個季度下降幅度最大,達到-0.5%,此后產出缺口緩慢減小但在兩年內仍然顯著為負;CPI在當季沒有變化但在第三個季度上升0.1%,其波動在第六個季度消失;非金融企業獲得的貸款總量在沖擊當季下降0.1%,最大降幅(-0.2%)出現在第二個季度,此后逐步恢復。
在對GDP的波動進行分解后,研究團隊發現近七分之一(14.2%)的波動來自于極端天氣沖擊。
唐遙向中新社國是直通車介紹,該研究考慮到了貨幣政策、宏觀信貸規模、通貨膨脹與產出的相互影響作用,研究通過對多個變量的回歸分析,最終得到的估計的是極端天氣對產出的獨立影響。
上述研究參照美國精算師學會和加拿大精算學會在2020年提出的精算氣候指數(ACI)的方法,構造了1990到2020年間的衡量中國極端天氣風險的中國ACI指數。基于全國840個氣象站的日度氣象數據構造的ACI指數包括:極端高溫、極端低溫、連續降雨、干旱、強風這五個方面的信息。
研究團隊的ACI指數和國家氣象中心公布的中國氣候風險指數(覆蓋時間范圍2016年7月-2018年12月)在季度頻率上高度類似,具有良好的質量。此外,該研究還分析了極端天氣對非金融企業的沖擊。
研究分析了4000余家A股上市的非金融企業的數據,發現在遭遇一次較大的極端天氣沖擊后,一個季度后企業獲得的貸款平均下降0.2%,兩個季度后產出的增加值下降0.8%。
唐遙介紹,在數據中貸款先于產出下降,說明信貸是極端天氣影響長期化的重要渠道。進一步分析發現,信用風險和市場信心是影響信貸反應的顯著因素。
首先,在信用風險方面,天氣沖擊導致企業的違約風險上升,且在企業本身的信用風險或者宏觀信用風險高(如貨幣政策緊縮)的階段,極端天氣沖擊對信貸的影響更大。
其次,在市場信心方面,在氣候沖擊發生后,股票市場分析師對企業的信用評級以及預期利潤均趨向下降,而在市場主體缺乏信心的時期,如企業家信心指數和PMI指數偏低的階段,極端天氣沖擊對企業信貸的影響更大。
貨幣政策如何緩解極端天氣沖擊?
基于進一步的模擬分析研究,唐遙團隊提出可以積極運用貨幣政策應對極端天氣沖擊。
唐遙表示,一般的貨幣政策理論認為貨幣政策主要應該對產出和物價的波動作出反應,具體到我國,央行的目標是穩定物價并以此促進增長。
但通過研究發現,由于極端天氣沖擊和信貸供給形成了負反饋循環,極端天氣對經濟的影響是長期的。如果利率在極端天氣沖擊后保持不變,則GDP在5至10年中會額外下降0.1%。因此,關注短期產出沖擊的貨幣政策尚不能充分地應對極端天氣影響,有必要在理論和政策研究中深入分析極端天氣沖擊的動力機制,并優化貨幣政策規則對其的反應。
唐遙介紹,如果央行認為某次極端天氣將產出顯著的影響,可以在出現沖擊的當季立即放松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的寬松,可以改善企業的融資環境,對沖銀行收緊信貸的緊縮性影響,幫助企業應對極端天氣沖擊,從而穩定整體上產出。
葉銀丹同樣表示,在極端天氣沖擊后,需要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供給。統籌調度傾斜信貸資源,加大對受災企業信貸支持力度,精準投放、及早投放。尤其是對暫時受災但仍有發展前景的企業,不抽貸、壓貸、斷貸,積極強化續貸和“隨借隨還”類金融產品的推廣力度,按照“一企一策”給予調整還款安排等。
來源:國是直通車
編輯:諸葛瑞鑫
責編:魏晞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