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產圈里,提到廈門這座城市很多人第一反應可能是過去的閩系房企、現在兇猛進擊的建發。
但廈門這座城市的發展歷程有個轉折點,就是1991年中國第一座跨海公路大橋在這里竣工通車,聯通鷺島內外,而后才有一眾房企從這里走向全國。
【資料圖】
這座跨海大橋的施工方有中交集團。這類央企的特點就是,它可能不是最早在地產領域布局這個城市的,但這個城市發展的大動脈都跟它有關。
前段一段時間,中交集團旗下的中交地產又在廈門拿了塊地。可能大家聽到這樣的消息并不新鮮,畢竟如今有魄力出手的也就是大央企了。
但在拿地前后,中交地產還伴隨有一系列消息,包括融資、組織架構調整和人員變革,如果把這些消息串聯起來,能解讀出不少有意思的信息。
畢竟行業走到2023年,大家的目光都放在央企老大哥身上,大哥說怎么干,大家就怎么干吧!
01
把錢用在刀刃上
去年12月20日的時候,廈門開啟了2022年第四批集中供地,這次供地只放出了4宗地塊。
最后,中交地產以39.6億元將湖里區一塊地收入囊中,是本次廈門拍地中成交金額最高的一塊。這也是中交地產在廈門這座城市落下的第五枚棋子。
其實去年一年行業的拿地數據并不樂觀。前段時間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土地購置面積10052萬平方米,同比減少53.4%,土地成交價款9166億元,同比減少48.4%。
這兩項數據都是齊刷刷腰斬的級別。
背后的原因不言自明,地產市場銷售的持續探底,很快就把寒意傳遞到土地市場了,在房企資金面壓力增大的情況下,只能選擇“把錢用在刀刃上”。
換句話說,整個2022年是各大房企拿地戰略的一次大轉折、大剎車。
根據克而瑞數據顯示,2022年百強房企投資拿地基本就按著“22城+長三角”這個格局,百強房企的投資額中,有82%都集中在集中供地的22城。
在這種情況下,反而將核心城市拿地的競爭激烈度推高了,畢竟大家都是走到這里的高端玩家,這種行情下出手拿地肯定都是不遺余力。
因此中交地產能在這個背景下,在廈門斬獲地塊,本身也是實力的體現。
也有很多房企干脆一門心思去庫存,這其實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一種防御性舉措:甩掉庫存,降低沉淀的資金成本。中交在這個時間節點敢于出手補倉,這種逆勢拿地的魄力,不是誰都能有的。
觀察下中交去年中報里的土儲數據也能發現,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交地產的土儲建面達到3012萬平米,按照其開發節奏預估,能滿足未來3-5年的發展需求。
這些土儲的分布中,有72.4%位于二線城市,聚焦核心城市的戰略目標非常清晰。
伴隨2022年下半年中交在核心城市一系列的補倉動作,這些優質的土儲會成為其規模躍遷的重要基石。
2022年,中交地產以649.5億的銷售規模,殺入了Top30,這個成績就是最好的例證。
02
中交的多元化融資渠道
既然中交在布局上聚焦在一二線核心城市,這里的地價并不便宜,核心優質的土儲肯定也對應著大量的資金需求。
因此,能不能獲得穩定、優質的資金支持,也是中交底氣的關鍵。
1月30日中交地產發布公告稱,擬籌劃向不超過35名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票。這屬于通過定向增發來募集資金。
而這次募集的資金,中交計劃用于政策支持的房地產業務,包括公司“保交樓、保民生”相關的房地產項目開發建設,以及符合上市公司再融資政策要求的補充流動資金和償還債務等。
中交的這次融資有個大背景,自去年四季度以來,監管在信貸、債券、股權三方面“三箭齊發”,地產行業出現了久違的“找錢”熱潮。
不僅出險房企在積極籌錢自救,連萬科、碧桂園、保利這些實力較強的房企也積極融資未雨綢繆。
中交地產能捕捉到政策的窗口期,果斷出手,趕上了這場定增的快車。
其實定向增發一直是上市房企再融資的重要渠道之一,企業募集來的錢降負債、優化債務結構、保障項目進度和資金安全,本身也是在為恢復行業信心添磚加瓦。
其實觀察一下中交地產過去一年的籌資模式就會發現,即便在地產行業前期融資收緊、不少房企籌錢無門的情況下,這家房企仍然有自己“找錢”的方法。
除了發債和定增手段,中交地產還曾動用過ABS、資產支持專項計劃、母公司借款、融資租賃業務、REITs等多種融資手段。從中可以觀察出中交集團融資的三個特點。
①國資增信,母公司給予強力的支持。因為背靠航母級央企中交集團,母公司的國資背景本身就構成了極大的信用優勢,能幫助中交地產獲得更為便宜的資金。財報里能發現中交地產的融資成本有一個明顯的下降趨勢,處于相對較低的序列。
②關聯方提供的借款。母公司總能在關鍵時刻向中交地產及時輸血,提供資金支持。
比如去年8月,中交新增50億借款額度,利率不超過7.5%;同年12月,再次新增45億元的借款額度,利率不超過8%。今年1月10日,中交地產再度新增100億元的母公司借款額度,年利率不超過8%。
母公司在資金方面的直接支持,也成了中交地產開疆拓土、經營變革的重要底氣。
03
戰略聚焦
變革是為了更好地出發
在土儲和資金的合力加持之下,中交地產也順勢對組織架構進行了適應性調整。
艷姐了解到,今年剛開年,中交地產也加入了地產行業架構變革的大潮之中。與集團戰略收斂聚焦相適應,中交地產也對區域層面進行了重新整合。
具體動作為:
寧波公司并入杭州公司,南京公司并入蘇州公司,惠州公司并入廣州公司。
這個區域整合的路徑其實是非常清晰的:
①從中交這次合并的動作看,杭州、蘇州、廣州這三座城市,分別對應著長三角都市圈和珠三角都市圈的核心,也對應著國家戰略下的城市群和都市圈戰略。
這幾座城市公司此前互相獨立,合并后彼此策應,協同發展,更有利于中交地產聚焦于高能級的核心城市。
看似是合并聚焦城市,其實是布局長三角、珠三角一體化發展更大的棋局。
②各家房企都在將聚焦,聚焦的目標城市也相似,勢必會推高市場競爭烈度。如果還采取四面出擊的策略,難免被各個擊破。
因此中交這種合并聚焦的策略,能讓過去的城市公司擺脫戰略縱深過小、束手束腳的尷尬,讓城市公司在區域競爭中更加靈活,獲得更大的戰略主動權。
③再看杭州、蘇州、廣州這幾個城市,都是為中交地產貢獻過成績的公司,相應的也是中交地產的優勢區域,通過這次合并,中交地產勢必要錘煉自己在這些城市的深耕能力,繼續向這些城市進一步扎根,尋求更大突破。
這樣一來,在能夠集中資源和精力將項目做精做強、打造優勢口碑的同時,也能進一步減少人力物力的消耗,降低運營成本。
更重要的是,區域管理縱深的擴大,管理臂長的延伸,其實也是對中交地產內部組織能力的一次錘煉,對于將來要打的硬仗,當下更需要管理能力和人才的儲備。
結語:
當下地產行業形成了一個默契的共識,行業進入央國企主導的時代,他們的布局也更傾向于聚焦在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地段。
這個方向和布局,就是整個行業的踏頻,大家步調一致,調整預期,跟隨其后保持隊形。
而對于央國企來說,盡管有優勢資源做依靠,在當下的時間節點,向管理要效益,仍然是首要課題之一。
2023年或許是一個重要的觀察窗口,央國企的變陣號角已經吹響,他們的變革邏輯或許是行業接下來最重要的看點。
主編:張艷
責編:王亦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不為商業用途,如果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1.投稿、約稿、商務合作及建議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艷姐微信
必須備注“公司+職務+姓名”否則不予通過
也歡迎投稿
稿酬1000-3000元不等
點擊下方鏈接,查看投稿方式和稿酬標準
2.加入粉絲群
我們建立了“地產人言交流群23班”
備注“公司+職務+姓名”
編輯拉您入群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