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百財如意
(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李彤君/文 張殿文/攝
根雕是中國傳統雕刻藝術之一。根雕以樹根的自身形態為創作對象,在藝術手法加工的基礎上,經過工藝再創造,形成具有欣賞、實用和藝術價值的工藝品。
通榆縣焦氏根雕技藝歷經四代傳承,發展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過程中,一代又一代傳承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苦心研磨,形成了獨具特色并廣泛推廣的美術手工技藝。焦春峰作為第四代傳人,到了他這一代根雕技藝技法和理論實踐都非常成熟。2022年,白城市人民政府批準焦氏根雕為白城市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根植沃土得傳承
焦氏根雕技藝在通榆有著100多年的歷史。焦氏根雕誕生之初,主要以家族傳承為主。1904年,焦春峰的曾祖父焦松林老先生從山東攜家到通榆縣興隆山鎮林茂村落戶,同時也帶來了其家族傳承的木工技藝。早期傳承主要由家族長輩傳授子孫,經過焦春峰祖父焦潤福、父親焦景仁幾代人的傳承,到焦春峰這一代,已經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50歲的焦春峰接過傳承后,陸續培養了以焦紫鈺為代表的第五代傳承人。焦氏根雕技藝至今已傳承五代,延續120多年。
通榆縣境內林木資源豐富,有黃榆、山杏樹、柳樹、榆樹以及各種果樹,是中國“三北”防護林建設重點縣,樹木原料豐富,材質密度高、根型好,為焦氏根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基礎。焦氏根雕以通榆境內各種樹木為技藝載體,其所用材料多是周邊農民家用于燒火的枯樹、果樹,通過收購枯樹、果樹也給農民帶來了經濟效益。焦氏根雕糅合了家族傳承與產業化傳承相結合的實踐方式,注重生產生活與藝術相結合,其創作內容多與生產生活、本地文化息息相關,實用性越來越強。
潛心研磨為傳承
焦氏根雕技藝注重“七分天然、三分手工”。焦春峰創辦的春峰根雕工作室已運營15年,擁有制作車間300平方米及場地千余平。
焦氏根雕作品講求虛實并用,地域色彩濃厚,有氣勢、講神韻,尤其注重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焦春峰在原有東北地域根雕粗獷奔放的基礎上,融入中原根雕的雕刻技巧,局部雕刻細致入微,全貌舒展流暢,作品形成了整體粗獷豪邁、細節傳神生動的藝術風格。其技藝技法主要采用刀刻、鋸刻、磨刻等,經過選材、構圖、打粗胚、修光、打磨、拋光等程序,展現出大刀闊斧,線條粗獷,兼具細膩傳神的藝術風格,根雕作品整體造型與局部細節都具有較強的表現力。
在根雕創作上,焦春峰一直追求天然為美,他根據樹根的自然長勢雕琢作品的藝術形態。經過他的巧妙雕刻后,那些不起眼的“廢材”變成一件件富有靈氣的藝術作品,被賦予靈性和生命。
近年來,他主要作品有《羅漢床》《古典餐桌》《古典床》《鏤空花架》《一路連升筆筒》、長春市巴蜀印象部分根雕、通榆縣墨寶園《金龍魚》《招財樹》《百財如意》《獨占鰲頭茶臺》等。焦氏根雕質密堅硬、色彩鮮明、俊朗堅毅,有大刀闊斧的奔放之感,具有較高美學意義和收藏價值,至今已銷售作品2000余件。
遍種桃李正傳承
近年來,焦氏根雕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技藝傳承呈現出跨地域的趨勢,從事根雕的傳承愛好者和從業者日益增多。焦春峰根雕工作室現有學徒近百人,相關專業化傳承團體2個,工作室常年組織各種展出并現場教學以及專業培訓。
焦春峰及其傳承人先后深入到域內外各級院校和文化群體講解傳授根雕技藝技法,逐漸形成以通榆縣為傳承中心,以新生代90后、00后為傳承主體的新格局,使這一通榆縣特有技藝在傳承覆蓋面、傳承譜系、對外影響等方面都得到長足發展。
藝術永無止境,工藝更無頂點。焦氏根雕技藝是記錄和再現通榆地方根雕技藝發展的重要見證,是通榆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
[白城新聞網編輯|苗金明 復審|趙翠麗 終審|賈滌非]
(責任編輯:賈滌非)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