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理用“定格” 居民幸福充“滿格”
【資料圖】
近日,“張書政調解工作室”現場調解矛盾糾紛。 本版圖片均由受訪單位提供
深圳新聞網2023年8月25日訊 清湖新村內,在定格化工作人員的協同整治下,過去飼養家禽的樓頂恢復了以往的干凈整潔;社區工作站里,調解員對租戶與房東耐心勸解、釋法析理,最終矛盾糾紛圓滿解決;居民家中,定格化工作人員與醫護人員敲開房門,為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上門體檢……
“以前遇到問題,可能要輾轉好幾次才能解決。自從看到樓下‘定格化管理服務’公示牌后,可以很快找到網格長和樓棟格長,解決問題便利了很多,我們的生活環境和秩序有了很大的改善!”說起“定格化管理服務”,社區居民郭大爺豎起了大拇指。
地處深圳中軸線和龍華區地理中心的龍華街道,總面積僅19.18平方公里,轄區管理服務人口近90萬,人口密度大,治理壓力大。治理難題怎么解?一是在網格化管理的架構下,精細化程度要進一步提升,管理顆粒度要進一步縮小;二是下沉人員需要進一步固化服務單元、明確責任田,這樣可以久久為功,逐步建立與“單元”內居民的深厚聯系;三是要建立快速平急轉換機制,要能第一時間激活各層級指揮體系,迅速響應,應急處置。
基于此,龍華街道按照龍華區委組織部的要求,去年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構建“定格化管理服務”模式,建立健全“街道-社區-片區-網格-樓棟格”五級聯動工作體系。今年,該街道進一步深化“黨建引領定格化管理服務”模式,創新開展“支部聯片 黨員入格”工作,把更多資源、服務、管理放到社區,推動185個黨支部和1505名居民、企業黨員“聯片入格”,察民情、辦實事、解難題,切實把群眾大大小小的事辦好,著力提升基層治理成效,持續增強民生福祉,打造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紅色引擎”,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全員入格,創新治理局面
“我們有85個片區、611個網格、1830個樓棟管理格,下沉干部職工1830人,與社區干部在片區搭班子,社區力量增加了1倍,‘支部聯片 黨員入格’工作啟動之后,社區力量又可以增加1倍,推動網格化治理更加精細、服務更加精準、成效更加顯著。”龍華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
如今,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和探索,龍華街道不斷建立健全定格化管理服務制度體系,并且將每周四確定為街道“定格化管理服務日”,街道、社區、轄區黨支部全員入格開展工作,“定格+”模式脈絡日漸清晰,治理框架亦趨于穩定。同時,通過制定培訓制度和考核辦法,讓定格化管理服務工作更專業、更規范、更高效。
街道13個社區在定格化管理服務工作中,結合自身實際和特點,不斷推陳出新,形成具有社區特色和優勢的工作機制和做法。以油松社區為例,該社區充分運用“定格化+科技”模式,首次推出定格化管理服務信息平臺,設置“日常巡查”“關心關愛”“隱患排查”“居民議事”等模塊,工作事項清晰,操作便捷。
在景龍社區,“格”內搭建了流動調解屋,以專業調解有機融入定格化管理服務,極大降低群眾訴求成本,實現“格格有解”,矛盾問題格內解決;清湖社區創新“街區共治、支部包區、黨員入格”基層治理服務機制,推行“社區-樓棟長”扁平化管理,建立互動機制引導樓棟長自治,結合先鋒服務小分隊每周常態開展定格化管理服務工作,拓寬多元參與的治理平臺。
行走一線,守護平安家園
“這個水溝太深了,老人和小孩路過時容易發生危險,我們得想想辦法把這個問題解決。”在三聯社區,定格化工作人員在巡查時,發現一條排水溝又寬又深且無遮擋,存在安全隱患,立即聯系龍華街道城市管理科,并召開協調會商討解決辦法,制定整改方案。經過三個星期的改造,水溝穿上了“新衣”,一排雨水箅子干凈整齊。
事實上,這樣的變化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龍華街道。在這里,總有一群人走街串巷,及時發現隱患并迅速整治,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哪里出現安全隱患了,哪兒路面破損了,都是我們需要巡查的內容。我們通過分片包干、責任到人,確保每個地方不失管、有人管。”定格化工作人員楊叔說。
據了解,龍華街道深入推進“定格+安全生產”行動,每逢周四定格化管理服務日,各片長、網格長、樓棟格長全員都會到定點格開展巡查走訪,每月至少完成1次包干樓棟的全覆蓋巡查走訪,開展隱患排查、隱患整治,已發現隱患的“銷號”需征得相應樓棟格長同意,確保隱患閉環。啟動定格化管理服務工作后,今年以來隱患排查較去年同期增加18.9%,社區安全亡人事故下降54.55%。
在定格化管理服務工作中,他們不僅是安全巡查員,還活躍在樓里樓外,化身“調解員”巧妙化解鄰里矛盾。前段時間,景龍社區就發生了一起矛盾糾紛。居民李阿姨稱其小孩與其他小孩玩耍時撞傷頭部,而在與對方家長商議檢查產生的醫療費用時,對方認為其小孩沒責任拒承擔一切費用,李阿姨便致電社區黨委尋求幫助。了解此事件后,社區相關負責人攜同片長、樓棟格長、物業管理人員等人多次上門協調,雙方最終達成一致協議。同時,社區還為李阿姨家送上慰問品并向街道申請其他救助。
龍華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定格+調解”模式,打造了一批“固定+移動+靈活”調解室,將調解服務前移,并同步鏈接警區、綜治、司法以及專業律師等資源,以工作組團協同作戰方式,切實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化解在群眾家門口。據統計,今年以來成功調處矛盾糾紛1655宗。
貼心服務刷新幸福指數
誰家水管漏水了,有人幫忙聯系維修;孤寡老人要幫忙,就有人搭把手;樓道臟了,也會有人上前清掃……居住在龍華街道,“有事找樓棟長”成為社區居民的共識。
“我有困難,你們就第一時間來到家里幫助我,真是謝謝你們。”在三聯社區,樓棟長及社區婦干到和平小區第3次走訪困境婦女張女士,為她送上了龍華街道婦聯“巷里暖陽”項目準備的關愛慰問包。同時,鏈接多方資源,為張女士找到一份工作,解決其就業問題。
在油松社區水斗富豪新村,樓棟格長接到了徐女士的“定格個性化服務訂單”——自己腿腳不方便,長期沒有辦法自行打掃衛生,希望有人能幫助清理房間。收到請求后,該片區片長帶隊來到徐女士家中整理,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努力,屋里屋外煥然一新。“除了整理房間,我們也會陪阿姨就醫,幫她辦好電話卡。”該片區片長說道。
按照“一人一個樓棟格”的原則,龍華街道吸納了2883名黨員擔任兼職樓棟長,基本做到了全覆蓋、無盲區。“干部下沉,不僅實現了居民話有地方說、困難有人幫、問題有人管,還能在緊急情況下,迅速將各方力量匯集起來快速響應。”據龍華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街道統一設計定格化管理服務公示牌,樓棟格長職責上墻、信息公開,讓群眾有困難有訴求有建議時,能找得到人、辦得成事。同時,將定格化管理服務工作與困難群眾幫扶工作相結合,片長、樓棟格長定點聯系,逐步成為居民信得過靠得住的“身邊人”,構建與群眾更直接、更穩定的聯系。
目前,“定格化管理服務”模式已在龍華區全面鋪開,更精細的基層治理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伴隨著定格化管理服務的深入開展,越來越多的好事、實事辦到了居民的心坎上。如今,走在龍華街道的大街小巷,干凈整潔的社區環境讓人眼前一亮。夕陽西下,大爺大媽在花園散步遛彎,孩子們在籃球場揮灑汗水,居民紛紛表示,社區環境的點滴變化和改善,給他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方便、舒心和美好,大家也會更加愛護自己的家園。(曾虹)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