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除了浴血奮戰在一線的戰士們,在后方還有一支堅實的醫護力量。“為了讓受傷的戰士得到及時救治,醫護工作者們往往也是冒著硝煙與炮火,在戰場上與死神‘搏斗’。”雖然記憶有些模糊,聽力和表達能力也逐漸下降,但是93歲的李秀蘭還能陸續說出,那些年,她和她的戰友們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經歷的驚心動魄的事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7月22日,在沭陽縣隴集鎮隴集村,記者見到了93歲的李秀蘭。
“我們家兄弟姐妹五個,大姐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參軍了,曾參加過抗日戰爭;1950年,我也離開了家,于當年的10月份,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踏上抗美援朝戰場……”聽著她的講述,時間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炮火連天的歲月。
進入朝鮮后,李秀蘭便與戰友們進入包扎所工作,參與傷病員護理工作。“我們雖然住在山洞里,但距離戰場很近,經常能夠聽到前方炮聲和飛機轟鳴聲。我的工作主要是負責為那些輕傷的戰士包扎傷口。戰事緊張,當時什么也顧不上,就每天不停地救治傷員。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輕傷的戰士經過止血包扎后,又毫不猶豫地繼續投入戰斗,他們無所畏懼的精神,也時刻鼓舞著我。”李秀蘭說,抱著保家衛國的信念,她和戰友們每天都在竭盡全力,希望能夠多救治一些傷員。
“衛生員!”只要聽到這三個字,李秀蘭就會條件反射般地沖到受傷的戰友身邊為他們治療。“我們衛生員很少摸槍。從另一個角度看,急救包、夾板、繃帶這些東西就是我的‘武器’。”李秀蘭說,那個時候,所有的衛生員都堅守“哪里有傷員,就到哪里去”的戰斗精神,不會放棄任何一名傷員。
回憶朝鮮戰場上的生活,雖然條件艱苦,但李秀蘭很樂觀。“我們長期待在潮濕的山洞中,睡在木板上,洗漱用的都是雪水……”李秀蘭說,進入朝鮮的時候正是冬季,她穿的是棉衣、棉褲,三年后她返回祖國,穿的還是那一套棉衣、棉褲,但她并不覺得苦,相較于前線的戰士來說,自己已經很幸運了。
為有利作戰,志愿軍戰士們經常選擇在夜晚行軍。醫護工作者們雖然不直接端槍打仗,但同樣也面臨危險。“我們跟著大部隊經常遷移,為了躲避敵方的轟炸,我們都是夜里遷移,冰天雪地里行軍尤為艱辛,我記得我們經常要在山上行走,夜里黑漆漆的,一旦滑倒就有可能摔下山去,但我當時不怕,因為有那么多戰友一起走。”李秀蘭說。
“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害怕嗎?”聽到這個問題時,李秀蘭毫不猶豫地擺了擺手,說:“不怕!我的父母都很支持我,姐姐也給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進入朝鮮戰場后,我還有一群和我并肩戰斗的戰友,當時大家都非常樂觀。”李秀蘭說,這種樂觀精神源于強大的愛國信念,也源于中國人民志愿軍取得抗美援朝戰爭必勝的信心。
1953年,李秀蘭從朝鮮戰場上返回了家鄉沭陽,隨后結婚生子,養育了5個孩子,過著平淡而幸福的生活。“在我小的時候,她很少和我們講朝鮮戰場上的事情,現在年齡大了,很多事情她都記不清了,但是提到抗美援朝戰爭,她立刻就很有精神,仿佛有很多話要說。”李秀蘭的兒子葉大超說。
“我有好多枚紀念章,這些紀念章都是國家給我發的,有幾枚紀念章我分給了幾名小輩。我希望他們能夠記住抗美援朝這段歷史,記住那些可愛的戰士們!”李秀蘭激動地說。
采訪最后,李秀蘭遞過來一張復員證,上面還貼著一張她的照片,那時的她,年輕的臉龐、明亮的雙眼、烏黑的長發……(記者 仲文路 楊群?見習記者 朱婉菁)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