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所歡:專注兩性情感,婚姻家庭,自我成長性格等心理學分析,關注我為你帶來更多知識)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有沒有某些瞬間,你想要成為社交中的“透明人”?
不跟周圍的人建立關系,不跟別人打交道,只想躲在自己的舒適區里面,過好自己的生活。
越來越懶得社交,而是更喜歡獨來獨往的生活方式;
不再喜歡社交中的熱鬧,而是越來越喜歡獨處時的安寧。
在人際交往中,有一個概念叫“耳機效應”。
意思是:
當你跟對方打交道時,發現他一直戴著耳機;這個時候,請停止你的打擾,因為對方并不歡迎你,不愿意跟你有太多的交流。
在人群中,一個人總是戴著耳機。
其實戴著耳機本身,就是對關系的本能抗拒;
用這種方式告訴別人:“不要來打擾我,我不想跟你們說太多”。
-01
喜歡獨處,是一個人“自我意識的覺醒”
一個人思考越多,越容易跟周圍的人“脫節”;
一個人越覺得跟周圍的人格格不入,就說明你與他人之間選擇,追求出現了不可調和的分歧。
而這些,就是社交中的“必經階段”。
選擇一個圈子,是年輕時我們需要社交,需要被認同;
只有熱鬧的聚會,才能讓我們被看見,被關注;
因為年輕的人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過什么樣的生活。
而喜歡獨處,懶得去社交,恰恰是一個人意識的覺醒。
他對自己的人生,對自己的生活有了重新的認識和評估;
知道自己接下來的路要如何走。
比如說:
在這個圈子里,就你一個想要學習,想要改變的人;
其余的人,要么擺爛,要么躺平。
你無法改變他們,而他們又試圖讓你躺平;
這時,你們之間的關系就存在了無法融合的裂痕。
-02
過度社交會讓一個人丟掉個性,而獨處不會
叔本華在書中提到一個觀點:
“獲取幸福的錯誤方法,莫過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們企圖把悲慘的人生,變成接連不斷的快感和享受。與之伴隨而來的,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欺騙。”
第一:社交會占據你的時間
大多數人的社交,其實都是無效社交;
但如果不能合理地控制在社交中的時間,就會影響到一個人正常的生活。
你在工作,狐朋狗友慫恿你辭職創業;
你在家陪家人,狐朋狗友慫恿你出去喝酒玩樂。
這樣的社交是無意義的,只會占據你大量的時間。
第二:社交會丟掉你的個性
人和人之間的相處,無疑需要忍耐,假裝,遷就,虛偽。
戴著面具生活久了,人會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存在各種各樣的矛盾,摩擦。
倘若彼此都有分寸感,關系還能夠維持下去;
一旦缺少了分寸感,關系就寸步難行。
在這些狀態下,人越來越喜歡獨來獨往,是必然的事情。
尤其是當他看清了社交的本質,看透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多數都無意義;
接下來,他更愿意獨自一人生活。
獨處,并不意味著“自我封閉”,徹底跟外界斷開連接;
相反,獨處是一種“主動選擇”;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樣的社交,需要什么時候獨處。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刺猬效應”。
兩只刺猬,靠得太近會扎傷對方;
而靠得太遠,在寒冷的冬天又無法獲取溫暖;
只有找一個合適的,彼此都能接受的距離來維持關系。
在社交中,刺猬效應同樣重要。
失去了分寸感的關系,是一場災難。
-03
穩定的社會關系被打破后,獨處是必然的趨勢
從大的方面來講:
獨居的人,會越來越多,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第一:穩定的生活環境,被打破
以前都住在農村,即使是兩個村子之間的距離也沒有多少;
為了更好地社交,方便生活,人們會跟不同的人打交道;
有事情一起幫忙,人多力量大。
而現在呢?
只要你愿意花錢,完全可以讓更多的人幫助你,還不需要欠下人情。
另一個原因是,居住的環境發生了改變。
住在城市里,小區里,樓上樓下甚至對門的鄰居都不認識;
工作上離職的速度加快,換了工作環境又要重新開始熟悉。
當生活環境和關系的穩定被打破,社交的意義也就不大了。
第二:獨處的生活,正成為當代人的標配
追求獨處,其實更是一種尋找自我的方式。
跟人打交道太累了。
說話要注意,聊天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面部表情都要注意;
生怕一句話說不好,一個動作不對,就會影響工作和關系。
每天戴著面具,跟不喜歡的人打交道,無疑是對自己的消耗。
而這個時候,獨處就越來越成為當代人所渴望的生活方式。
“我不打擾你,請你們也別隨便闖入我的生活”。
獨處的意義是什么呢?
我想,是一次尋找真實自我的旅程。
話題:
你喜歡社交還是喜歡獨處?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