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雖然今年消費市場復蘇快,但是企業投資的市場信心和總體需求還是不足,區里能不能組建一個政企聯合的招商專班,用于促進政企之間資源互補和信息互通?”“希望區里抓緊制定更加具體可操作的民營經濟支持政策,比如在融資、土地使用、稅收等方面給予民營企業更大便利,切實解決民營企業發展中的實際困難。”5月31日一早,上海市普陀區民營企業家早餐會上氣氛熱烈,9位企業代表與普陀區領導圍坐在一起,就著熱氣騰騰的早餐暢談民企關心的話題。
“政企早餐會”是普陀區積極探索為企服務的新形式,看似以吃為主題,實則是一種暢通企業與政府交流渠道的方式,不僅拉近了政企間的距離,更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搭建了交流的新平臺。
早在2021年12月,普陀區就開啟了首場“政企早餐會”。雖然受到疫情影響,至今也已累計舉辦近30場不同主題、不同產業類別的“政企早餐會”。根據所屬企業系列,相關區領導擔任“系主任”,相關行業或街道、鎮、地區中心領導擔任“班主任”,共同做好企業的“餐后服務”,當好企業的“專屬客服”。而來就餐的企業家也可以借此機會打開視野,跨行業了解市場、分析市場,從而更有針對性地調整未來的經營策略、經營方向。
“之所以持續舉辦早餐會,一方面是了解企業發展近況,及時為企業紓困解難;另一方面也是搭建平臺,讓企業之間精準對接。”上海市普陀區委書記姜冬冬表示,希望企業在發展壯大的同時,幫助普陀不斷拓展朋友圈、做大事業群,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和優質人才來到普陀。姜冬冬笑言,普陀區的“飯友圈”要越做越大,邀請更多企業、社會各界人士一起,共同為普陀發展出謀獻策。
去年,正是在“系主任”“班主任”的推動下推出“靠普貸”助企紓困,推動了市場復蘇和經濟重振。同時,“系主任”“班主任”機制也增強了區域產業鏈韌性,達到“引進一家、帶來一串、落地一個、帶動一片”目的,形成集聚效應。
“我們堅持‘服務是普陀第一資源’,發揚‘人靠譜(普),事辦妥(陀)’的好作風,用一流服務助力民營企業敢干、敢闖、敢投、敢創新。”姜冬冬表示,普陀歷來是上海的民營經濟大區;2022年,普陀共有民營企業7.6萬家,約占全區經營主體95%,貢獻了全區99%的高新技術企業、約90%的新增就業崗位。今年以來,普陀區新增民營經營主體2674戶,民營經濟實現區級稅收33.82億元,同比增長20%。
當前,普陀正致力于打造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科創熱土。在姜冬冬看來,仍然要把穩預期、強信心作為重中之重,主動出擊拿出實招、硬招引導和支持民營企業創新創業。
姜冬冬認為,首先,要在科技創新上主動作為。引導民營企業融入普陀“中華武數”科創布局,出臺“科創十條”政策包,成立“百大科創平臺”助企服務聯盟和“半馬蘇河”科創基金,構建“雨林型”創新生態系統,充分激發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其次,要在產業升級上主動作為。一方面加快培育壯大智能軟件、研發服務、科技金融、生命健康等重點產業,另一方面前瞻布局網絡安全、數字廣告、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賽道。同時,建立聯系服務重點企業“系主任”“班主任”工作機制,支持民營企業把產品做精、主業做大、核心競爭力做強,不斷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邁進。最后,還要在紓困解難上主動作為。結合調查研究,要做深做實領導干部常態化聯系走訪企業機制,主動把政策和服務送上門,及時回應民營企業訴求,幫在關鍵處,暖在寒冬里,以實際行動提振企業發展信心。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