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報記者 毛夢囡
(資料圖片)
今年春天,浙江沿海海域出現“絕美藍眼淚”的視頻刷屏,實際上它是一種赤潮。在人類活動和全球氣候變化的雙重壓力下,近年來全球沿海國家的赤潮爆發性增多,對生態環境、沿海經濟乃至人類健康產生巨大危害。針對這一國際性難題,我國科學家研發“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以天然粘土為載體并加以功能化改造,大大提高了赤潮的治理效率,被國際上譽為“中國制造的赤潮滅火器”。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中國科協生態環境產學聯合體在京舉行了2022年度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發布會,“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方法與技術”等十項科技進展入選。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張桂華在致辭中指出,十大進展遴選工作是促進生態環境科技創新的一項重要舉措,能夠充分展示生態環境領域最新最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綠色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駐華代表涂瑞和表示,期待科學家和企業界帶來更多的創新性科技成果,既大力支持中國自身的減污降碳、改善環境質量,保護生態系統穩定和生物多樣性,同時與國際同行加強合作與交流,惠及周邊國家,為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科技的智慧和力量。
2022年度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包括:湖泊氮磷截留效應及其內循環影響機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技術與管理體系及應用研究、大氣氣溶膠光學組分定量遙感及其環境氣候效應研究、中國生態系統管理對“碳中和”的貢獻、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協同固碳減排關鍵技術及應用、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設計與評估技術體系的建立及應用、鋼鐵行業減污降碳協同控制關鍵技術與應用、西北地區氣候暖濕化增強東擴及其重要環境影響、我國現代噪聲治理體系構建與應用研究、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方法與技術。
據悉,2022年度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是由兩院院士、聯合體成員單位、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薦,由15位院士組成評委會評議投票產生。自2019年度首次發布,今年是連續第四年開展遴選發布活動。入選的進展項目反映了我國生態環境科技領域前沿發展動態,在引領生態環境領域技術創新,鼓勵生態環境科學研究,提高公眾環保意識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科協生態環境產學聯合體在中國科協指導下,由環境、生態、氣象、地理、農、林、土壤、地質、海洋、水利、可再生能源11家全國學會,生態環境領域知名企業、學術研究機構和社會組織共同發起成立的協同創新組織。
附錄:
2022年度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介紹
1.湖泊氮磷截留效應及其內循環影響機制
湖泊藻類水華頻發與氮磷失衡是全球性挑戰。研究團隊針對大尺度的氮磷入湖通量數據匱乏、湖內氮磷循環過程多且難以直接測定等挑戰,研發了“入湖通量-湖泊生物地化循環-內外源直接解析”的綜合模擬新方法,首次在全球尺度揭示了湖泊內部循環加劇氮磷不平衡的新機制,提出了內源-外源協同、長期-短期協同相結合的精準治理新認識。成果在Nature Geoscience、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期刊發表,政策建議獲重要批示和采用,支撐了國家重點湖泊的保護治理。
2.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技術與管理體系及應用研究
長江聯合研究作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關于長江大保護重大戰略部署的有力舉措,實施三年來,系統診斷并揭示了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及其成因機理,構建了以磷為核心的流域水質目標管理多項技術體系,提出長江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治理管理的系列方案和對策,探索建立了生態環境領域科技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并在長江58個城市等重點區域和流域應用,有力支撐了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助推長江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3.大氣氣溶膠光學組分定量遙感及其環境氣候效應研究
項目團隊聚焦多角度偏振衛星探測優勢,突破了氣溶膠組分柱濃度定量遙感的技術難題,建立了國產衛星氣溶膠組分反演新算法,實現了我國衛星由光學特性→PM2.5濃度→組分濃度精細化定量刻畫的跨越,研制了高精度氣溶膠組分柱濃度遙感產品,闡明了陸地氣溶膠污染時空變化格局及驅動力,揭示了湯加火山灰噴發高度、大氣環流與輻射效應的聯系。成果形成決策服務材料上報中國工程院和中國氣象局,相關技術產品在十余家科研和業務單位推廣應用。
4.中國生態系統管理對“碳中和”的貢獻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領銜的科研團隊首次建立了中國“基于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NCS)的核算框架,評估了包括保護、恢復和管理森林、草地、濕地和農田生態系統的16條路徑的氣候變化減緩潛力。研究表明,2000-2020年,NCS總量為每年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占同期工業CO2年排放量均值的8%。到2030年和2060年,NCS的最大潛力分別為每年6億噸和10億噸CO2e。NCS對國家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作用,不僅可為能源和產業結構轉型以及碳封存等技術的成熟贏得時間,還可以改善生態環境,助力國家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的長遠大計。
5.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協同固碳減排關鍵技術及應用
該成果針對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源頭控制難度大、農用地治理固碳減排的協同性不足等技術挑戰,創新了腐殖質-氧化鐵互作、甲硫氨酸協同脫毒減排、叢枝菌根真菌/嗜酸還原菌調控新原理,研發了源頭阻控協同生態固碳自然修復新技術,開辟了農用地重金屬脫毒與固碳減排的精準治理新途徑,創建了產業化、工程化、標準化工程應用體系。成果在多個省區主推應用,為我國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源頭控制-農用地土壤治理-固碳減排一體化解決方案。
6.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設計與評估技術體系的建立及應用
針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設定的科學性、系統性不足,進展評估技術缺乏的難題,創立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進展評估的國家指標體系,研發了保護目標情景分析系統、綜合分析模型和決策支持系統,提出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設定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實現了社會經濟發展對生物多樣性變化驅動效應的定量解析。本項目成果已應用于國家和地方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國際履約工作,對于“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7.鋼鐵行業減污降碳協同控制關鍵技術與應用
中科院過程所朱廷鈺團隊聯合首鋼集團、河鋼集團、中冶京誠、北京科技大學、唐鋼國際等單位歷經10 余年攻關,基于污染總量減排-末端治理前移-高爐能效提升的全局優化理念,研發了覆蓋污-碳重點排放工序的鋼鐵行業減污降碳協同控制技術路線,建立一系列示范工程,并在首鋼、河鋼、德龍、建龍、馬來西亞東鋼等國內外大型鋼鐵企業完成百余臺套工程應用,多污染物在超低排放基礎上降低30%以上、二氧化碳減排15%以上,經濟環境效益顯著。
8.西北地區氣候暖濕化增強東擴及其重要環境影響
近年來張強團隊就西北暖濕化開展了深入研究,發現了西北濕化趨勢非線性增強及東擴特征,并預估本世紀內暖濕趨勢仍將維持;揭示了西北暖濕化受降水多尺度上升通道疊加、西風和季風環流協同作用、垂直運動增強及陸面蒸散降低等多因子綜合驅動機制;科學評估了西北暖濕化的多方面影響,并提出了應對暖濕化的技術對策。成果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并受到國際學界廣泛關注,研究形成的重大決策咨詢報告已服務于國家發展。
9.我國現代噪聲治理體系構建與應用研究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等單位組成的技術團隊首次全面系統地研究了新形勢下我國噪聲治理的總體思路和方法,以“統籌規劃、源頭防控、分類管理、社會共治、損害擔責”為原則構建了噪聲治理制度體系,為一系列噪聲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標準體系、政策措施等出臺提供技術支撐,構建了我國現代噪聲治理體系并在實踐中得到應用,對推動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噪聲問題、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10.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方法與技術
赤潮是一種全球性的海洋生態災害。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術,解決了國際上赤潮治理長期存在二次污染、效率低、用量大、不能大規模應用的技術難題。在我國近海大規模應用,成功保障了濱海核電冷源、重大外事活動、國內外重要賽事及旅游和養殖等相關水域的水環境安全,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該技術曾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列入“科創中國”先導技術榜單,2022年入選“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